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個教育結構紛紛進行相應的改革,以促進自身良好發展。當前,中職衛生學校也逐漸創新自身教學模式,不斷應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其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科最為基礎的課程,只有學好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才能為今后學習各科臨床奠定一定的基礎。因此,要提高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水平,本文就PBL教學模式在中醫科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 PBL教學模式 必要性 應用研究
一、前言
PBL教學法是一套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學習情境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著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同時,通過PBL教學法可以將學習與相關問題或任務密切聯系,使學生投入到問題當中。此外,PBL教學法設計的任務是具有十分的真實性,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解決相關問題,進而探究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中醫理論基礎課程中采用PBL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導向,運用實際臨床醫學中的病例為背景,通過教師提出相關基礎問題,讓學生展開對問題的探究與解決,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學習能力。
二、PBL教學模式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科的專業基礎課程,因此,要重視其基礎作用,只有將中醫基礎理論學扎實了,才能為學習臨床專科打好基礎;中醫的傳統特性使其存在一定的傳統思維,因此給初學生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很多學生剛剛接觸中醫學,對其概念掌握不到位,同時存在部分學生對經絡理論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因此要提高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認識;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抑制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進而狹隘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而PBL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地位的格局,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PBL教學模式通過營造一個輕松的、愉快的良好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問題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觀點表達出來,同時可以參考他人觀點與想法,不斷提升自己。
三、PBL教學模式在中醫理論基礎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要加強PBL教學管理與組織能力
中醫理論基礎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學習中醫理論知識,提高對中醫理論的整體認識與掌握。中醫理論基礎教師應用PBL教學模式應在中醫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進行科學的學習小組人員分配,堅持協調性原則,積極引導學生對問題開展探究活動。
(二)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只有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順利開展PBL教學模式,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由于PBL教學模式是有問題的設計開始,故要學生做好前期資料收集工作,在資料收集過程還需要學生之際相互合作,因此,需要學生的自主性。中醫理論基礎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自覺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基礎知識比重大的授課時,若學生提前做好課前準備,那將會大大減少教師在課堂講課的時間,而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三)教師要設計合理的問題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先導,教師為基礎的教學形式,問題設計得合不合理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要提高問題設計的合理性。由于中醫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化,其臨床病例過于復雜化,故給問題設計添加一定的難度,問題設計要突出教學重點。例如,在上《五行學說》一課時,中醫理論基礎教師應從五行的概念入手,結合五行的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展開對五行學說的認識教學,進行問題設計時應重點突出五行概念與五行的生克乘悔兩個大的方面,加強學生對其的理解與掌握。
四、PBL教學模式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實施
(一)以非結構化問題為前提
非結構化問題是指由于問題所涉及的內容、背景過于復雜,使其解決過程與解決方法沒有固定的規律可以遵循,最后的解決結果全取決于主體的主觀行為(學識、判斷力、經驗、直覺、個人偏好等)。在中醫理論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以問題為主軸,構架出學生在其未來的專業領域可能遭遇的“真實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些非結構化的問題。例如,中醫理論基礎教師在上《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一課時,應根據自身多年臨床經驗結合教學要求,設計相應的問題,如“當患者出現經常脹氣,排便不暢,消化差,舌苔很厚且發黃,感覺口干,味道很重,口水腥臭等癥狀時,是什么癥狀?應怎么調節?”通過這樣的實際案例提問,可以讓學生發揮自身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散發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PBL教學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基礎。中醫理論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合作小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中醫理論,探究中醫問題及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增進彼此間的情誼。例如,在上《臟腑之間的關系》一課時,中醫理論基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五臟六腑”的討論,根據各個小組的討論結果評比出最佳小組,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可以營造一個積極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
在完成每一個問題和每個單元學習后,中醫理論基礎教師應開展小組評價與組員自我評價活動,根據各個小組成員給予自我評價,總結出對小組的評價,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出適合的評價并予以正確解決方法,總結出最好的學習方法與經驗,為學生今后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五、小結
綜上所述,在中醫理論基礎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學理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問題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
參考文獻:
[1]劉迎輝,劉忠文,杜紅衛.淺談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5):272-273.
[2]李慧.《中醫基礎理論》課程PBL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03):451-452.
[3]胡冬裴.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運用的觀察與思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