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應該由純粹說教移向實踐活動,由此可見,活動的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發現,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活動的有效性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 活動興趣 有效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這就明確了本課程超越了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提出了活動化教學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課程的教學實驗中,教師們也都在努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開展教學。但對如何有效地開展活動化教學還存在許多困惑和困難,如需要什么樣的活動?應當怎樣組織活動?如何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來開展活動?等等。造成實效性不強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在開展活動化教學時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活動形式上看似熱熱鬧鬧,但并沒有什么教育價值;有些活動的組織是無序和凌亂的,實際教學效益比較低;忽視對學生開展活動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等等。從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要求和實際的教學實踐看,都需要我們對活動化教學的實效性問題進行研究。
因此,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低年級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改變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動成為必要的手段。如何提高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堂活動的有效性,使得課堂中的活動扎實有效。
一、活動興趣激發不露聲色是有效性的前提
許多孩子在學前階段活潑可愛、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對周圍事物充滿了探究的欲望,似乎有十萬個為什么在等著他們??墒?,我們不難看到,不少兒童進入小學以后,由于他們的探究欲缺乏適宜的環境,得不到必要的保護和培養,甚至受到人為的壓制。久而久之,于是他們越來越不愛提高,學習興趣的火種變得越來越小??梢?,兒童的學習興趣的心理品質需要細心的挖掘和愛護,才能成長壯大,促使兒童主動探索未知的王國。那么,對于教師來說,在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參加活動的興趣呢?我就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談談。
(一)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件事感興趣時,他才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參與而不覺得是一種負擔。因此,教師應該把創設活動情境這一思想貫徹于一節課的始終。品德與生活課打破傳統的課題方式,利用有情趣的兒童語言,用話題的方式呈現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活動、欣賞、講生活經歷呈現學習內容,給學生創造了廣闊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如一年級上冊《新朋友新伙伴》,開課時,也可創設激趣的氣氛,用歌曲來揭題。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唱一首《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边@樣一來,同學們的情緒被點燃了,全班唱起了找朋友的歌。唱后,老師又啟發學生:“同學們,大家想不想認識我們的新朋友、新同學?你們可以自己介紹自己,用什么方法自己選擇?!庇谑?,同學有的一邊說一邊表演、有的一邊說一邊拿出自己的照片、有的一邊說一邊畫……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和老師、同學們在一起多快樂,真好!由此,進入主題活動。
(二)親近生活資源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樂趣
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品德源于生活,品德形成也源于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在學習《買東西的學問》時,教師先請學生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平時自己買過什么東西,怎樣買東西。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大家都說買東西不簡單,有學問。接著,教師請學生聯系平時自己以及身邊的人買東西的經驗,先想一想,買東西時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學問,再進行小組討論,并請一名學生做好記錄。過了一會兒,各個小組的討論像熱油炸開了鍋一樣。小組匯報之后,教師再進行點撥,使學生明白了:買東西要買新鮮的,沒有包裝的食品要眼看、鼻聞、手摸,檢查食品是否新鮮;有包裝的食品要看生產日期、保質期,還要有廠家名稱和廠址,過了保質期的食品不能買。買東西要貨比三家,懂得討價還價……這樣通過發掘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又給予適時的點撥,學生對如何購買保證質量、價格實惠的商品已了如指掌,也增強了學生作為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采用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品德與生活課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融洽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實施鼓勵性評價,對兒童的活動盡可能多地給予鼓勵和積極的、建設性的意見,切實調動兒童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兒童盡可能多地體驗到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教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道肯定的目光,一句熱情的話語都會給學生精神上以鼓勵。如二年級上冊《你真棒》《我也棒》等主題,在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自己制作了小紅點、小蘋果、小紅旗等小獎品,在同學積極主動發言時,獎給這位同學一個小紅旗,在活動中動手能力強的同學獎勵他一個小蘋果,在與同學合作學習中,主動幫助同學的獎勵他一個助人星……這樣,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非常高漲。
二、活動方式選用豐富多彩是有效性的保障
引導兒童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尤其要鼓勵兒童動手做,以多種形式如語言、繪畫、音樂、動作、表演、作文等,表現與分享活動的成果。品德與生活課堂活動的多樣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熱情,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健康快樂的成長。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創設和諧的氛圍,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促進學生創造性的獲取知識。我根據品德與生活的特點,創設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努力營造引人入勝的情境,給學生一片新天地,把歡樂撒滿課堂,讓孩子在快樂中感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活動目標制定明確、具體,是有效性的根本
活動的開展,要緊扣教學目標。豐富多彩的活動固然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性較高,但是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最主要還是要緊扣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完成有作用,有幫助的課堂上可以多搞一些,反之,有些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對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卻沒有任何意義。在二年級《我的好習慣》一課中,有一位老師讓學生將各自的缺點寫在紙飛機上,到操場上放飛紙飛機,和缺點說再見。學生們興致勃勃地來到操場上將紙飛機一一放飛,有的又撿起來再次向遠處扔去,有的則望著手中的紙飛機舍不得放飛。下課了,操場上留下了一地的紙飛機,望著興高采烈的同學們,老師滿臉無奈。這樣的活動,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際上的效果卻與預先設定的目標南轅北轍,甚至與我們平時宣傳的講究衛生的教育背道而馳。因此,在設計課程活動環節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活動對課堂目標的完成是否有用,而不能生搬硬套地將教材中的活動都搞一遍,結果預定的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被五花八門的活動給帶走了。
四、活動時間安排靈活開放是有效性的依托
活動的開展,要注意連續性。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還拿《我的好習慣》來說,要想培養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光靠一兩節課的說教是沒有用的,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們開展了“我有好習慣”評比活動。為了讓學生養成正確握筆的習慣,我給每個學生一張表格,學生每堅持正確的姿勢一節課加一顆星,然后每周進行評比,同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告訴他們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讓家長在家配合督促孩子寫字姿勢要正確。堅持了一個多月以后,班級學生寫字姿勢有了很大的改觀。
五、活動開展因時因地制宜是有效性的后盾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顒咏贪负突顒又笇哂杏媱澬院挽`活性。如二年級下冊《春天的種植》,通過種植、小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但僅僅靠課堂兩課時是不可能完成種植過程的,這就需要提前布置學生先在家人的指導和幫助下,開展種大蒜、種花的實驗,并作好有關記錄。在種植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對植物的生長有了直觀的認識,課堂上才能提出問題,分享感受和活動成果。
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更多地體現為教師指導或參與下學生的自主活動,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自我感悟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探究、討論等,感受生活、學習做人,從而增強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為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