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作為世界上應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在高校語言教學中備受重視,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在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加大了對西方文化的導入。然而,學生在熟練掌握英語后,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卻成為了語言交流的又一大障礙。為了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水平,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強化中國文化的滲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 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 滲透
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的進一步呈現,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經突破時空的限制,跨地區、跨文化交際正在成為常態。為此,我國高校在英語教學中也正在試圖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始重視對文化的導入,這其中包含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兩個方面,對西方文化的導入是在為英語教學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背景環境,而對中國文化的導入則是為語言學習者實現跨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近幾年,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雙向性文化傳播,已經成為高校研討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文化輸入能力較強,文化輸出能力較弱,這一不對等現象直接導致學生對文化重視程度的不同,對學習外語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一些英語教師更是認為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已經不是非常重要,英語教學應當盡量擺脫本國文化的束縛,通過對西方文化的介紹和講述,努力創造一個英語語言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下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久而久之,學生們對跨文化交際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學生認為跨越文化的語言學習就是為了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識,在西方人的語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語言,使自己能夠與其進行無障礙的溝通。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運用西方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來學習英語的方法固然可取,但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讓學生摒棄漢語思維,放棄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就明顯偏離了教學的真正目的,我們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接受另一種文化時,絕不應該忽視對本國文化的傳播。事實上,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是一個雙向性的過程,都具有雙重目的,我們學習英語就是為了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認識到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在考慮到西方文化的同時,與西方人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也能夠讓他們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
語言是文化文化的基本載體,脫離文化的語言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鑒于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我國高校在英語教學中開始重視對西方文化的導入,為學習英語提供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背景環境,我們從現在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就能看到,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然而,在英語教學中,單向性文化傳播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改善,這“一重一輕”造成的中國文化缺失現象,我們稱之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很多在國外留學的學生,與外國人用英語交流時基本上沒有障礙,但是當外國人好奇地問到中國的一些文化名人、風俗習慣時,如老子、孫子、端午、春節等,這些學生卻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中國留學生缺乏對中國文化基本常識的了解,不但讓自己時常尷尬,也讓外國人感到不解和無奈。由此可見,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有其必要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滲透一定的中國文化,也會對提高學生跨文化思維能力和跨文化實踐能力有所幫助。
二、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滲透的途徑
(一)英語教材中應當適當加入中國文化的內容
在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非常重視學生語言水平以及用漢語釋義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學,卻忽視了對中國文化講解以及用英語去釋義中國文化方面的教學,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內容完全西化,文化滲透向西方文化單方面傾斜,缺少中國文化的元素,而教師授課又主要以教材為主,按照教材內容布置課程,開展教學活動內容,這自然就不會考慮到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即便是有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教師也無法深入開展教學活動,因為目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遞缺少統一的規范,相關的參考資料也很匱乏。因此,新時期的高校英語教學,急需一批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英語教材。英語教材中應當適當加入中國文化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中西文化內容的對比,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又能夠加深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這也有利于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英語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素質,擔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
現代英語教學強調的是英語的運用能力,各行業注重的也是英語的運用能力,高校英語教師不僅要完成語言教學任務,還要完成文化傳播任務,強化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的素質,對于英語教學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語教師要想強化學生的文化修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跨文化意識。任何一種外語教學都具有雙向性傳播的特點,英語教師在用漢語傳播西方文化的同時,還要用英語來傳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起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當前,我國各大高校都聘請外教來從事外語教學,這對學生外語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外教與學生之間不僅僅是一個“教”與“學”的關系,也是一個平等交流、相互學習的關系,外教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學生也可以通過交流讓外教了解到中國的文化,這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過程。
此外,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文化滲透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有限的,為了更好地在英語學習中滲透中國文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此來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對中西文化的認知能力。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入與輸出的行為,我們不能一味地強化文化輸入而弱化文化。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將兩種行為結合起來,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擔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任務,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對學生者開展文化教育,讓學生成為新時期、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者,為中西文明的友好交流做出貢獻。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把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這既有政治意義,也有學術意義”。在英語教學中,單純的“拿來主義”并不符合我國今后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英語教學加強對中國文化滲透是必要的、迫切的,它對改變目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翁燕文.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06):10-12.
[2]黃輝.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東岳論叢,2010,4(03):21-23.
[3]萬瓊.從課堂觀察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1):109-110.
[4]劉懋瓊.淺談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傳播[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10(11):103-106.
[5]宋琰.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改革與開放,2011,5(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