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輕聲詞語在普通話訓練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下對普通話輕聲詞語的訓練多立于詞語本身,孤立于具體的語言環境,失卻于語言的動態性特征。從聽、說、讀、寫四方面,探討輕聲詞語的動態訓練途徑,旨在把輕聲放存于動態的語言環境中來靈活運用。
關鍵詞:輕聲詞語 動態訓練 途徑
輕聲是語言中常見的一種復雜的音變現象,是普通話四聲在一定條件下變成比原調又輕又短的聲調變體。在自然語言中,輕聲是自發的語言變化的結果,多處于約定俗成的語言發展變化過程中,往往具有動態的特性,如“棉花”是輕聲詞,但在“棉花種植”“棉花銷售”等組合關系中,基本不讀輕聲;“東西”是輕聲詞,但僅限于表示物品的詞義,如表示東方和西方的短語義,則不讀輕聲;又如句子“他想起來了。”“起來”讀輕聲作補語,不讀輕聲則作賓語。諸如以上語言實例,輕聲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語言現象,所以無論是對輕聲詞的界定,還是規定范圍,我們都不能恪守死板,墨守成規,而應該使輕聲放存于動態的語言環境中來靈活運用。
一、輕聲詞語的訓練情狀
哪些音節讀輕聲呢?一般來說,新詞、科學術語里沒有輕聲音節,口語中的常用詞才有此現象,具體而言,可以從顯性和隱性兩方面來把握。
顯性指的是那些有規律可循的輕聲詞語,如詞類中的助詞(的、地、得、著、了、過等)、語氣詞(吧、嗎、啊等)、表示方位的詞(道路上、桌子下、屋里等)和表示趨向的詞(出來、回去、跑起來、掉下去等);另外一些口語中的重疊形式(如姐姐、看看,討論討論中的第二、四音節)與詞綴形式(我們、你們、孩子、石頭等)也通常讀輕聲。
隱性指的是那些無規律可循的輕聲詞語,著重于一些常用的雙音詞,后面的音節習慣上要讀輕聲,如困難、風箏、胳膊、牡丹等。這些輕聲詞語多源于約定俗成的語言發展變化而來,掌握起來較有難度,多受時間、地域、文化水平,語言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普通話輕聲詞語訓練多強化于此類。
據研究發現,現下對普通話輕聲詞語的訓練方式較為單一,多數立于詞語本身,孤立于具體的語言環境,側重于視頻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對讀,練讀。長此以往,教師乏力,學生無趣,輕聲詞語的訓練效果不突出。也有少數教師力求訓練方式多樣化,注意訓練氣氛,增強訓練效果,嘗試讀句子、讀文章來進一步體會輕聲的特點與效果,但收效甚微。
語言是自然的,應保其鮮活性、靈動性,才不囿于語言的發展與進步。語言的訓練應著重于動態環境中語感的培養及語言習慣的養成。
二、輕聲詞語的動態訓練途徑
依于語言的自然靈動,源于輕聲的復雜變化,筆者通過研究借鑒,認為輕聲詞語的訓練應還原其動態生成的過程,強化以下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動態訓練途徑:
(一)聆聽標準語音
語音是一種感知性的學習,在學習的起始階段抓好語音訓練利于學生養成正確、良好的發音習慣。在輕聲詞語訓練中,聆聽標準語音,可從課堂與課后兩方面加以要求。課堂上提倡教師多使用錄音錄像等視聽材料和設備,以保證語音示范的規范性,同時內容的選取上要盡量多樣化,可立于詞語本身,亦可靈活選用語音規范的節目類片斷,如《探索發現》《子年書簡》等。在聆聽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聽清楚示范音的各個音素,并能夠恰當指導與強調,在沒有聽清楚的情況下不能盲目模仿,必須先認真聆聽示范發音,然后再進行模仿。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還可以從課后強化聽音訓練,要求學生養成自覺聽取播報新聞類及央視主持等節目,時時聽取,時時辨析,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標準語音的語感。
(二)注重口語訓練
隨著普通話測試工作的展開,口語訓練已成為重中之重,多數口語訓練課堂單一于普通話口語會話題目練習,但從所接觸的學生情況看,口語表達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口語會話是學生綜合口語表達能力的最終體現,平時訓練忽略一些基礎環節的訓練,基礎不扎實,自然總體效果也不強。輕聲詞語的訓練也需強化口語訓練的環節,事實上學生在口語會話中很多輕聲詞語都沒有準確地把握,如地方、我們、知識等。對于輕聲詞語可循序漸進,說詞語——說句子——說語段——聯綴成文等,訓練方式亦可采取交談式、表演式、演講式等,多樣化的訓練方式,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會使學生對于輕聲詞語的掌握靈活機動。
(三)強化情境朗讀
朗讀是口語訓練的基本環節,反復誦讀利于語感的形成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在輕聲詞語訓練中多設置情境朗讀氛圍,可以使學生深入體會輕聲的效果,進而熟練地掌握與運用輕聲。具體可讀句子,如“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除了必要的助詞與語氣詞外,下劃線的字要細細體會。還可以選擇一些優美散文,如朱自清的《春》《匆匆》之類,實際上,朱自清的散文《春》,全文622個字中,有178個輕聲字,讀得好則優美動聽;若字字讀原調值,則顯得平板、呆滯、僵硬,既折磨聽者,也使原文的優美蕩然無存。
(四)深入寫作實踐
在整個口語訓練中,寫往往是最被忽略的一個環節,而事實上寫是根基,也是深化。凡對于內容的理解與消化,寫出來的感覺是最扎實的,最深刻的。在普通話輕聲詞語的訓練中,筆者嘗試對輕聲詞語進行寫作實踐。具體讓學生從普通話輕聲詞語中自主選擇一些輕聲詞語進行情境短文寫作,如下所示:
鄉情
朋友,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透過窗戶凝望碧空上的月亮,可否不由自主的想起你思念的人,和你那可愛的家鄉。那是多么魂牽夢繞啊!有的時候,人生就像故事,總要自己去編寫,去追尋。可我們又如風箏一樣,即使飛得再高,也會有根線把你牽絆,所以,即使你飛得再遠,也請記住,有一個想你的地方——故鄉。
寫作時,可不限制寫作的題材,讓學生自由發揮,或記事,或寫情,或說明,或議論,等等,但力求短小精悍,語義豐蘊。課堂訓練中又可采用聽、讀交流相結合,使學生在賞鑒的氛圍中加強對輕聲詞語的掌握和運用。實踐得知,如此課堂,學生情緒高昂,氣氛活躍,訓練效果極為顯著。
實際訓練中,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交相融合,有機統一。當然,一般而言,由于語言的地域差異,各校的課時安排,訓練的內容不同等,實際情況,教師還要靈活側重。
語言現象是靈動多樣的,對于任何語言的訓練,都應呈現于多樣化的動態生成過程。以上針對輕聲詞語的訓練,依托于輕聲的基本理念,立足于輕聲詞語訓練情狀,側重于對輕聲詞語的動態訓練途徑加以闡釋,亦只是還原其在語言中的動態形貌,希冀對于輕聲詞語的掌握和運用更加靈活機動。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萬莉.論普通話輕聲及其作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