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在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過程中,網絡社會問題也越來越明顯。無疑,網絡社會問題與現實社會問題比較起來,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性。SMO多元化模型表明,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主體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及客體多元化的控制上。在分析網絡社會問題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進行了探究,希望以此為網絡社會問題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據。
關鍵詞:網絡社會問題 特點 控制
一、引言
在《數字化犯罪》一書中,尼爾巴雷特明確指出:“因特網經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成長過程,現階段已經成為了一個具備功能齊全及政治化的自由社會,即為計算機王國。它吸引了各色各樣的群體,包括生活背景、行業及年齡均不同的公民;同時,也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因此它也是恐怖主義分子的避風港。”從上段話中看出,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及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所存在的網絡社會問題也非常突出。鑒于此,本課題對“網絡社會問題的特點及其控制”進行分析與探究,具有較為深遠的重要意義。
二、網絡社會問題的特點分析
網絡社會問題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多樣性。主要指的是網絡社會問題在形式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多樣性特點。例如,網絡犯罪的表現形式,包括非法入侵、網絡詐騙及網絡行竊等。
(2)差異性。主要指的是網絡社會問題在主觀認定方面的文化差異。基于不同的國家及地區當中,因社會文化背景存在差異,致使在網絡社會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較大的意見,在沒有統一界定標準的情況下,差異性特點便尤為突出。
(3)全球性。從本質上分析,網絡社會問題屬于一種全球性的社會問題。所體現出來的全球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網絡社會問題已經威脅到全人類的生活,甚至可能威脅到人類的進步及發展,所以解決網絡社會問題迫在眉睫。其二,網絡社會問題在解決上,需要各國、各民族及各地區進行充分合作,僅靠一己之力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4)快速性。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勢態下,網絡社會問題也尤為突出,其發展速度非常快。比如,在日本,計算機犯罪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
(5)嚴重性。主要指的是影響后果的嚴重性。網絡社會問題與現實社會問題比較,所產生的影響后果更加嚴峻。雖然很多網絡社會問題表現的相當隱蔽,不易被人察覺及追蹤,但是卻遠遠超過現實社會問題所產生的影響。
(6)持久性。持久性是網絡社會問題中非常顯著的特點之一,常常表現為舊的網絡社會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新的問題便源源不斷地出現。因此,對于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無疑是一個非常“持久”的過程。
(7)困難性。主要指的是兩方面的困難性,其一,為責任認定的困難;其二,為后果控制的困難。產生網絡社會問題存在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網絡社會的基礎結構;另一方面,是人類網絡行為的特殊性。這方面的因素導致對于網絡社會問題的認定與控制變得極為困難。
(8)技術性。對于網絡社會問題,在形式過程及方式方面,均具備高技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其一,問題背景具有高技術性的特點,即為問題是在高技術背景下形成的;其二,一些不法分子所掌握的計算機技術,普通網民是不能企及的。其三,問題解決具備高技術性特點。要想使網絡社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便需要相當高的技術水準,不然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三、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探究
基于SMO多元化模型中,網絡社會問題涵蓋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主體多元化的控制、手段多元化的控制、客體多元化的控制。每個方面均包括了諸多元素,且各個元素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如圖1)。
1.主體多元化的控制
(1)政府方面的控制。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對于互聯網在治理過程中的規章制度及政策的制定,政府可直接介入。其二,政府可對互聯網產生的糾紛及問題進行解決,同時還對非政府機構在互聯網中的行為準則進行了規范。顯然,政府在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社會方面的控制。基于網絡社會問題控制過程中,社會負擔起了重要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整合功能。對于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僅憑單個人或者少數人是無法控制的,需要使基于整體網絡空間的網絡行為者的集體行動得到提高,才能實現有效控制。所以,由個體進一步形成強大的且具有相對穩定優勢的組織,便能夠獲得優化控制效果。另一方面,導向功能。對于社會來說,是具備一套整體且有效性強的行為規范的,它的作用是使社會秩序維持正常,同時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對人的思想及行為進行有效規定及指導。對于導向來說,既可以是有形的,又可以是無形的。其中,有形如法律等制約性手段等;無形如習慣等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行為。所以,需要使社會的相關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樣才能使網絡社會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3)學校方面的控制。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率高達96.3%,成癮發生率達到8.3%,現今網絡成癮成為了一種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要想使基于學校中的網絡社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學校需充分重視網絡基礎知識教育,同時要提高學生對網絡安全問題的認知。指導學生如何避開網絡不良信息,實現校園網絡綠色化、文明化等。其次,對學生加強網絡責任感的教育,教會他們正確進行網絡行為,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不搞惡意破壞,用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最后,需要組織學生學習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使自身上網的法律意識及責任能夠得到有效強化。
(4)家庭方面的控制。對于青少年來說,家庭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家庭中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網絡社會問題。因此,家長便需要規范青少年網絡行為。首先,家長需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重視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強的自制力。其次,家長需對孩子的網絡行為進行監護,不能長時間上網,可制定定期上網措施,并多帶孩子參加社會活動,以此避免孩子網絡成癮。最后,家長需讓孩子認識網絡開放性及信息真實性偏低等方面的特點,不讓孩子在網絡上輕易暴露自己的隱私,以此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
2.手段多元化的控制
(1)技術方面的控制。基于互聯網當中,常會因為技術缺陷或技術更新而引發網絡社會問題。對于此類問題,要想實現有效控制及解決,重點工作便是對技術進行改善。現狀下,各國相關部門問題防止網絡失范行為的清晰,均落實了一些技術安全措施。總之,對于網絡安全的維護,需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進而實現對信息的鑒別、控制及管理等。
(2)法律方面的控制。通過法律,能夠約束人們的網絡行為。一方面,在法律的作用下,能夠對一些給社會造成侵害,并給網絡帶來重大損失的人員給予一定的懲罰。另一方面,對于網絡社會中必須遵循而往往忽視的責任及契約,通過法律可以提高人們的重視,以此起到規范網絡社會責任及行為的效果。
(3)道德方面的控制。對于道德來說,主要表示以善惡評價為核心的行為規范的綜合。基于網絡社會問題當中,融入道德便能夠規范人的思想及行為,使網絡社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道德也是一種教化方式,在教化成功的情況下,便能夠產生持續且長久的效應。另外,對于一些使用技術手段及法律手段難以得到控制的網絡社會問題,利用道德進行約束往往達到不錯的效果。
(4)教育方面的控制。對于人類來說,是離不開教育的。通過教育學習,能夠歷練人,同時改編人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等。對于網絡社會問題,利用技術、法律及道德進行控制能獲得不錯的效果,但要想更具完善性,便需要在教育方面加大力度。要想使教育的作用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便需要想方設法建立人和自然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教育中極具積極作用的倫理精神、價值精神等充分融合進網絡技術發展全過程中。同時,教育業需要充分重視人性的發展,以此使網絡技術能夠和人形成統一協調的發展趨勢,最終使網絡社會問題實現有效控制。
3.客體多元化的控制
對于網絡社會問題控制的客體而言,主要指的是基于互聯網活動當中的主體部分。以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互聯網活動的主體部分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即網絡資源制造者、網絡資源消費者、網絡資源服務者及網絡資源發送者。
(1)網絡資源制造者方面的控制。網絡資源制造者主要指的是研發各類網絡資源的個人或單位,如網絡游戲的作者與網絡程序的設計等。基于網絡資源中的所有內容及形式均需要與法律、心理及道德等規范的要求相符合。
(2)網絡資源服務者方面的控制。對于網絡資源服務者來說,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方面,是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個人或單位;另一方面,是提供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的個人或單位。對于其中的個人或單位而言,均需要遵守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及政策,不可通過不正當手段危害網絡運行的安全,如復制、下載、制作、傳播及其他不良手段等。
(3)網絡資源消費者方面的控制。網絡資源消費者指的是從互聯網上獲得資源的人。對于網絡資源消費者,需加強媒介素質教育,以此提高網絡資源消費者的媒介道德水平。同時,也需要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強化,包括免疫能力、過濾能力及承受能力;還包括明辨是非的能力。此次之外,網絡資源消費者還需要學會正確、合理且科學地對媒介進行使用,以此使網絡社會問題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
(4)網絡資源發送者方面的控制。網絡資源發送者指的是在互聯網上發送信息的所有個人或單位。主要包括兩部分的人員,其一,為普通發送者;其二,為專職發送者。對于普通發送者來說,是不將發送資源當作職業的,他們所發送資源的行為常常表現得極為隨意,如網絡聊天室、電子布告牌等發布信息的人員。專職發送者指的是專門負責發送資源的結構,或者將發送資源作為職業的人員,如新聞網站及商業網站等從事信息內容制作的個人或單位。對于網絡資源發送者來說,需要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對于國家而言,便需要制定并落實相關規范對資源發送者的行為進行約束。
四、結語
通過本課題的探究,認識到網絡社會問題所存在的一些較為明顯的特點,同時也對網絡社會問題的三大控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主體多元化的控制、手段多元化的控制以及客體多元化的控制。筆者認為,由于SMO多元化模型中的三大控制是由諸多元素構成的,并且這些元素之間相互協調、互相作用,具有相輔相成的優勢。因此,在完善網絡社會問題的控制時,需要充分利用三大控制的優勢,將其充分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使網絡社會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朱海龍.人際關系、網絡社會與社會輿論——以社會動員為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4):95-98.
[2]王平一.網絡社會問題的特征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1,(20):257-258.
[3]麥買提·烏斯曼,楊曉萍.邊疆社會治理的網絡安全及法律規制初探——以網絡安全監管為視角[J].新疆社科論壇,2012,(02):40-44.
[4]任娟娟.網絡社會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04):117-122.
[5]黃少華,張靜.風險社會視域中的網絡社會問題[J].科學與社會,2013,(04):14-22.
[6]王大為.網絡時代的社會管理——兩岸四地警務合作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03):8-15.
[7]彭鑫.網絡社會人際關系嬗變對政府行動的影響——以擴散性動員為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6):76-82.
[8]文宏.從自發到工具——當前網絡圍觀現象的行為邏輯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3,(03):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