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界對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中“去留肝膽兩昆侖”一句究竟應作何解爭議頗多,本文擬就其中一家之說與三位先生進行探討。
關鍵詞:譚嗣同 獄中題壁 兩昆侖 吳義雄 林桂蓁
一、就“兩昆侖”的“兩”字應作何解與吳義雄、楊一峰二位先生商榷
吳義雄先生在其大作《系獄緣何說“昆侖”——譚嗣同絕筆詩新解》一文中提到:“‘兩昆侖’在這首詩中并不是指兩個人……‘兩’在這里也不是指‘兩個’,它另有含義?!畠伞诠糯鷿h語中,有‘比’,‘配’,‘耦’,‘并’之意。如《周禮·天官·大宰》中云:‘以九兩系邦國之民’,鄭玄注謂:‘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管子·進藏》:‘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敗,而意不能同;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兑葜軙ば¢_》:‘貴而不傲,富而不驕,兩而不爭?!煊以a屩^:‘兩,謂權相侔?!吨芤住分幸灿小畢⑻靸傻囟袛怠?。又《字匯·入部》:‘兩,耦也。’在我國史學著作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用法。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御下兩馬換鞅而還,’俞樾《平議》云:‘兩馬者,使服與服耦,驂與驂耦也?!帧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而將相,持國秉,貴重矣,于人臣無兩?!矫髑逯H,仍有這種用法。如《醒世恒言》中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形容女子:‘雖然蓬頭垢面,那玉貌花容,從來無兩?!櫻孜洹顿浫f舉人壽祺》一詩中,亦有‘何人泂北方,處士才無兩’之句……所謂‘兩昆侖’,就是‘比昆侖’,‘與昆侖為耦’,‘與昆侖相配’之義?!?/p>
楊一峰先生亦有類似說法:“楊一峰在《譚嗣同》(1959年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版)一書里,對‘兩昆侖’做了另一種解釋,他說:……‘兩’義等于‘并’,‘兩昆侖’即并昆侖而為兩。第三第四句連看,即我仍然橫著刀仰首大笑,要留著照人的肝膽媲美昆侖?!?/p>
然而,筆者對“兩昆侖”的“兩”字是否如吳、楊二位先生所說、可作此之用有所質疑。
對于吳先生所引《周禮》文,如吳先生所說,學界多采用“鄭玄注”,茲舉數例如下:
①“九兩,令萬民協和的九種方式。鄭注:‘兩,猶藕也,所以協藕萬民?!?/p>
②“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使諸侯與民相合耦而聯綴,不使離散。” “若里宰職‘合耦于鋤’,注云‘合耦,使相佐助’者也?!?/p>
③“《御覽·職官部》引舊注云‘兩,耦合之言’,與鄭義同。云‘所以協耦萬民’者,《說文·心部》云:‘協,同心之龢也?!?/p>
……
據以上各家注,“九兩”的“兩”意為“令人民協和的方式”,即便與“九”剝離,亦只有“協和”或“使協和”之意,并沒有“把……比作……”或“……與……相配”等意。因此“兩昆侖”中的“兩”不可作如此之用。
吳先生所引《管子》文中的“兩”字,茲舉學界注釋數例如下:
①“兩:成雙,相稱?!?/p>
②“兩:匹配,協調。”
③“兩:成對,相稱。”
……
通過以上可看出,此處“兩”字,后不可接名詞,只可將名詞置于其前。因此,“兩昆侖”的“兩”決非此意。
《逸周書》文中的“兩”字,如吳先生所說,學界多釋為“權相侔”“兩相匹敵”。筆者認為,通過以上學界注釋可看出,釋作如此時,“兩”字中已包含“相侔”“相匹敵”的事物,并非“兩”字之前者“等同于”或“比作”“匹敵”“兩”字之后者。因此“兩昆侖”的“兩”以此不可解。
對于吳先生所引《周易》文中的“兩”字,茲舉學界注譯數例如下:
①“參,奇也。兩,耦也。七九陽數,六八陰數?!?/p>
②“‘參兩’猶言考察度量?!斓亍柑炱鏀?,地偶數?!薄巴ㄟ^度量天地現象而論定奇偶之數,考察陰陽現象而確立兩類卦象。”
③“以三的奇數為天數,兩的偶數為地數,來確立卦爻的數?!薄皟桑褐概紨??!?/p>
④“兩地:指地二及地四,相加為六,故陰數用六,地為陰,陰數偶。”
⑤“虞翻曰:倚,立。參,三也。謂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立六畫之數,故‘倚數’也?!?/p>
……
以上對“兩”的注釋可歸為兩類:一為名詞,意為“偶數”;二為動詞,可釋為“考察度量”或“使成雙”“使翻倍”?!皟衫觥币源艘嗖豢山狻?/p>
學界對吳先生所引《左傳》文中的“兩”字注譯,與“‘比’,‘配’,‘耦’,‘并’”等相關者,茲舉數例如下:
①《高本漢左傳注釋》引各家對于該句中“兩”字注譯,其一為:“俞樾以為:‘兩’字在此地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兩兩排比之也。’(使兩個成為一組)……如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御著下來了,他把馬匹兩兩排比……’(=他調整馬匹,使它們兩兩相并……)案: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云:‘兩服齊首,兩驂如手?!馑际牵骸畠善シR,馬首齊一;兩匹邊馬,如同手臂?!梢宰鳛橛崾狭⒄摰淖糇C?!?/p>
②“兩:整齊?!?/p>
③ “御下,兩馬、掉鞅而還。兩馬可有二解……俞樾《平議》則云:‘兩,排比之也。一車有四馬,兩馬在中曰服,兩馬在旁曰驂,詩曰‘兩服齊首’、‘兩驂如手’,皆言其整齊也?!笳f(筆者按:俞樾說)合理?!?/p>
④“御下,兩馬、掉鞅而還?!薄皟神R,即排比其馬,使之兩兩整齊……兩,作動詞,排比。”
……
據以上,此處“兩”字前應有一或明或暗的施動者,被動者為“兩”字之后的名詞。若“兩昆侖”的“兩”以此解釋,不但缺乏動作的執行者,“兩昆侖”更意為“……使得昆侖相并或者等同”,而決非吳先生所說“(將前文的事物)‘比昆侖’,‘與昆侖相耦’,‘與昆侖相配’”及楊先生所說“要留著照人的肝膽媲美昆侖”。
吳文所引《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醒世恒言》及顧炎武詩中的“兩”字,茲舉學界釋譯數例如下:
①《白話史記(上冊)》:“你在三年以后會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會擔任將相,掌握國家的權柄,地位非常貴重,在人臣中間,沒有第二個能夠跟你比的。”
②《史記全譯》:“無兩:沒有第二個人?!?/p>
③《史記(二)》:“您在三年之后就要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要做將相,掌握國家大權,那時您的地位將貴重到極點,在人臣中獨一無二?!?/p>
④《宋本史記注譯》:“您三年之后會被封侯。封侯八年后會擔任大將和丞相,掌握國家政權,位尊而權重,在群臣當中無第二人?!?/p>
……
⑤《白話醒世恒言賞析》:“雖然她如今蓬頭垢面,可那玉容花貌,和以前沒有什么兩樣?!?/p>
⑥《白話本醒世恒言賞析(上)》:“雖然是蓬頭垢面,那玉容花貌,從來就沒有第二個?!?/p>
……
⑦《顧亭林詩集匯注》:“處士句,徐注:《漢書·周勃傳》:‘許負相亞夫曰:于人臣無兩?!?/p>
……
據以上,“兩”字于此處均為名詞,意為“第二個”“可媲美者”或“不同的樣子”,并非“把……比作……”“……與……相配”或“……媲美……”之意。
由此可知,若“兩昆侖”的“兩”字作吳先生引文中“兩”字之用,則無法使“去留肝膽兩昆侖”得以合理解釋。
二、就“去留”二字系何所指與吳義雄、林桂蓁二位先生商榷
吳義雄先生在《系獄緣何說“昆侖”——譚嗣同絕筆詩新解》中提到另一個觀點:“‘去留’也不是‘一去一留’,而是遺留、留下之義?!?/p>
另有林桂蓁《“去留肝膽兩昆侖”究竟何解》一文指出:“‘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并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動詞詞組……‘去留’的‘去’字,這里是指一種行為趨向,意為‘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筆者注:另有持此類似觀點者,如網文《“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何意》,作者俠客:“如果‘去留’兩個字是偏義之詞,也就是說它的意義偏向于后一個字‘留’,去字相當于襯字,或者說意義弱化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為:他的死留下拳拳報國精神猶如兩昆侖,兩字為呼應肝和膽,未必有具體的數字意義(比如兩個人)”;《殉道者的慷慨與從容——譚嗣同的<獄中題壁>》:“也有人認為‘去留’不是‘去’和‘留’兩個對比的意思,是偏正結構,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譚嗣同<獄中題壁>賞析》:“胸中橫亙著兩道猶如莽莽昆侖一樣的肝膽之氣……留下自己坦蕩的可以容納兩座昆侖一樣的胸懷”等,茲不贅述)?!?/p>
對于“去留”與“兩昆侖”的對應問題,林先生論述道:“‘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留得肝膽若昆侖’的意思……直接從文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侖一樣的‘肝’(一昆侖)如昆侖一樣的‘膽’(一昆侖),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譚嗣同<獄中題壁>賞析》一文亦對將“去留”釋作“留下”、且與“兩昆侖”如何對應提出看法:“胸中橫亙著兩道猶如莽莽昆侖一樣的肝膽之氣……留下自己坦蕩的可以容納兩座昆侖一樣的胸懷”。筆者認為,此說無法解釋為何“肝膽之氣”有“兩道”“坦蕩的”“胸懷”要“容納兩座昆侖”,因此不通。)”
于此,林先生將“肝膽”拆成“肝”和“膽”,使之各對應“一昆侖”。然而,林先生既說“‘肝膽’指代‘浩然之氣’”,且不說是否有以“‘肝’和‘膽’單獨指代‘浩然正氣’”的用法,詩人有必要將林先生所認為的同樣“指浩然正氣”的“肝”和“膽”分別比作林先生所認為的“同樣”的“昆侖”么?況且林先生文中亦提到:“肢解‘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語詞和語義,并去尋找兩個相應的對應者,這種思路我認為是背逆詩人的原意的?!辈豢刹徽f,林先生多少有些前后矛盾了。
參考文獻:
[1]吳義雄.系獄緣何說“昆侖”——譚嗣同絕筆詩新解.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207-208.
[2]李敖.“兩昆侖”考[A]楊一峰.譚嗣同·歷史與人像.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54-55.
[3]陳衍撰,潘林校.周禮疑義辨證.華夏出版社,2011.50.
[4]鄭玄注,賈公彥.周禮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
[5]孫詒讓.周禮正義(一).中華書局,2013.110.
[6]趙守正.管子注譯(下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123.
[7]孫波.管子.華夏出版社,2000.303.
[8]姜濤.管子新注.齊魯書社,2009.386.
[9]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商務印書館,1938.32.
[10]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釋(修訂本).三秦出版社,2006.104.
[11]王弼撰,樓宇烈.周易注.中華書局,2011.380.
[12]李鼎祚.周易集解.全國百家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293.
[13]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687.
[14]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686.
[15]王云五,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451.
[16]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2.363.
[17]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2.364.
[18]高本漢 撰.陳舜政 譯.高本漢左傳注釋.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1972.248-249.
[19]高本漢 撰.陳舜政 譯.高本漢左傳注釋.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1972.249.
[20]左丘明 著,李夢生 注釋.左傳今注.鳳凰出版社,2008.273.
[2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二)(修訂本).中華書局,2009.735.
[22]郭丹,程小青,李彬源.左傳(中冊).中華書局,2012.809.
[23]郭丹,程小青,李彬源.左傳(中冊).中華書局,2012.810.
[24]司馬遷 著.臺灣六十教授 合譯.白話史記(上冊).岳麓書社,1987.561.
[25]司馬遷 著.楊燕起 注譯.史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2440.
[26]司馬遷 撰.韓兆琦 主譯.史記(二).中華書局,2008.1245.
[27]霍松林,趙望秦.宋本史記注譯.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1.2032.
[28]馮夢龍 著.葉桂剛,王貴元 主編.白話醒世恒言賞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1.67.
[29]馮夢龍 著.曾胡 主編.白話本醒世恒言賞析(上).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65.
[30]顧炎武 著.王蘧常 輯注.吳丕績 標校.顧亭林詩集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5.
[31]吳義雄.系獄緣何說“昆侖”——譚嗣同絕筆詩新解.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208.
[32]林桂蓁.“去留肝膽兩昆侖”究竟何解.文藝報, 2000-6-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