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將是一個信用抵金的社會,個人信用將越來越重要;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要求當代大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必須在倫理道德領域不斷地完善自我。為此,提出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容;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原則。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思想教育 大學生 誠信道德
當代大學生誠信道德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受到價值觀、心理發展、人際交往等因素的深刻影響。恪守誠信是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共識,少數大學生誠信缺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恪守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誠信道德規范,對個人、社會、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對公民道德建設具有示范、輻射和感召作用,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對和諧社會構建的拓展和深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和發展先進文化,也有利于推動我國新時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
(一)誠信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民族精神大發揚,必然帶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大提高。其一,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民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古人把誠信提高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64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偉大民族精神,都是以誠信為基石,堅定不移地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形成了誠實守信、同心同德、樂于奉獻、敢于獻身的優秀思想品質和高尚人格,因此,也就有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開創中華民族歷史新紀元的光輝業績,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
(二)誠信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公民道德是指一個國家所有公民都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的道德規范。大學生的形象定位往往與“青春”“知性”“新事物”等彰顯時代氣息的詞匯聯系在一起。但誠信道德是超知識性的,也就是說,誠信觀念的存在和作用往往表現于已有知識的范圍之外,不是知識所能包含和替代的。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大學生是有知識的人就是有誠信道德的人,大學生誠信必然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提高大學生誠信修養是公民道德實踐活動的重點
思想道德建設問題,關鍵在于要把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與誠信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人們自覺的思想要求和行為規范。誠信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助推器,符合生產力的要求,不講誠信是對生產力的破壞;誠信是傳播先進文化的精華,又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不講誠信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更是與先進文化背道而馳;誠信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講誠信嚴重損害人民利益。大學生的稱號不僅是一種文化層次的體現,更是一種神圣責任的象征。大學生不僅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必須承擔更多的道德責任。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塑造大學生誠信人格,需要大學生不斷接受社會的道德教育和加強自身的誠信道德修養。
(四)誠信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條件
誠信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和高校的重視。信用既是市場經濟準則,又是個人道德水平的標志。大學生作為今后走入社會、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個體,必須樹立信用意識,這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也是其走入社會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歡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前途的人。大學生在畢業得到一本專業合格證的同時,更應得到一本道德證書,拿一張含金量高的“名片”。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誠信思想教育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場、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都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因此,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從社會發展和社會關系中分析誠信的本質特征,理解誠信對個體成長、社會發展的特有價值,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理論武裝,培養他們的誠信信仰。因此,大學生誠信教育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誠信思想教育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之真正深入頭腦、扎根人心,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二)中國傳統誠信文化教育
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其加以現代改造,建立現代誠信文化觀念。
1.弘揚傳統誠信文化的精華
誠信美德一直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流傳了數千年,某些方面已經內化到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和行為模式中去了,其深厚的底蘊和精華將會繼續被傳承和發揚下去。比如,傳統誠信觀關于重視和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在今天也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實事求是,不僅是誠信道德要求的思想前提,也是誠信道德觀念中所要求的不可分割的最為重要的思想內涵。
2.注重加強中國古代誠信典范教育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為人誠信,而誠信觀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所以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對誠信教化同樣重視。因為誠信品德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正確引導,所以古人認為誠信教化的第一個環節應從嬰幼兒抓起,通過蒙學教材除對少兒進行基本文化知識的灌輸外,還要進行初步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訓練,其中就包括誠信教育。第二個環節則是在官學中將誠信教育制度化。首先,儒家經典將誠信列為必修課程,灌輸誠信思想。其次,將儒家經典列為必考范圍,突出儒家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作用,使誠信規范在學生心目中反復強化,成為人生的道德支柱,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三)現代誠信教育
誠信道德的產生、發展與嬗變,也要遵循客觀規律,隨著歷史發展和人類社會實踐的變化,誠信思想也在發生著歷史嬗變,它的內涵在不斷擴大,誠信道德的社會功能及內容也更加豐富。就現代社會而言,誠信具有“真誠、誠實、守信”“信任、信用、信托”以及“誠信原則”的法律意義等含義。現代誠信倫理教育要讓學生從自己的內在需求和現實特點出發,認識道德要求,形成一定的道德認識,產生道德情感體驗,進而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并將其內化為道德行為,即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首先,要注重“以人為本”的誠信教育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時,也對國家意識和民族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因此,在社會思潮多元化、指導思想統一化的前提下,誠信教育必然要以適應新形勢為目標,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學生個人的思想、學習、就業等問題。其次,要注重誠信法制教育。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契約信用是以法律保障為基礎的,所以要求在全社會進行誠信法制觀教育,強化公民誠信法制觀念。誠信教育不能僅停留在道德層面,更要注重從法律視角出發,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違背這一原則將不僅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且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從而起到懲戒教育作用。再次,要注重誠信倫理教育。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行的基礎,它幾乎滲透到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具有更新、更廣的時代內涵,結合我國大學生的現狀與實際,大學生現代誠信教育應包括政治誠信、學習誠信、生活誠信、經濟誠信、就業誠信等方面。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原則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大學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大學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大學生社會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學習觀等問題上還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較大的不穩定性,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還容易為社會上各種錯誤思潮所左右,這就需要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通過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是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理論,而且也是指導大學生進行誠信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石。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首先要重視學習理論。列寧曾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掌握誠信道德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分析各種思潮,同時還應在老師的指導下選讀一些相關學科的書籍,掌握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人才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為深入學習專業課程奠定理論基礎。加強誠信道德教育,首先要學好科學的理論知識,要用科學的理論知識去認識自己、改造自己,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誠信道德水平。
實踐對理論的檢驗。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課堂教學,讓大學生知道應該怎么做以及為什么要這么做的道理,最終達到指導大學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覺悟的目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大學生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大學生在伏案讀書充實自身理論修養的同時,更應該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大學生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根據具體條件積極發揮自身修養的能動性,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在困難面前考驗并堅定自己的信念,還要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正確理論的積極作用以及不良意識的消極后果;敢于同錯誤的思潮和不良意識進行斗爭,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思想、觀點、情緒、情感、意志等思想道德要素是否符合實踐的要求,及時糾正和克服自己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
(二)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是人在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實踐主體的特性、地位和作用,人的主體性推動著實踐活動的發展。現代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因此,誠信教育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認同接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
強調和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大學生的主體人格。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誠信教育的承受者和體現者,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主體素質和主體意識。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和“我要學”等主體意識。由于受到多年的學校教育和個人的人生實踐,大學生已基本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但從其社會化水平來看,大學生仍然是未成熟的社會個體,仍處在形成發展狀態。所以,教師的“主導”仍然不能少,教師應啟發和引導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營造和諧、寬松、自由、安全的教育環境,不斷去激勵與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把外在的道德教育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需要,從而提高自身誠信道德素質,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三)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原則
誠信的“自律”是人的發展的基本要求。誠信屬于思想品德修養的范疇,是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誠信“自律”是個體正確把握自身的前提。因為個體的自我認識是要在開放的環境中能動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從人的發展來看,誠信是個體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追求,這種追求是建立在人的本質和需要基礎上的高層次的價值目標,那么人們為了達到那樣一個目標,就會主動地、不斷地去反思。這種反思是人的心靈以自己的活動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精神上自我活動和內心反省的方法。誠信的“自律”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要求。人是誠信的主體,誠信的養成是人主體性發展的一部分。人的主體性發展來源于遠大理想、堅定信念的吸引和激勵;來自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以及對事業成功的執著追求。
誠信的“他律”是誠信養成的重要環節。人的道德意識培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人們要實現道德的“自律”,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不可能自發地做到,這種意識的形成只有通過公民道德教育才能做到。這是誠信“他律”的一種方式,而其目的就是要達到“自律”。誠信的“自律”是個體行為,但又是群體行為。人類為了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即思想道德精神和科學文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業,就需要教育和管理并進行傳承和升華。對人實施教育和管理,從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看,也就是對其施加外在的作用和影響,即“他律”。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把外在的教育和規范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就是“自律”,從而達到“他律”與“自律”的和諧統一。
(四)系統性原則
德育內容的構成要素反映的是社會發展對受教育者德性品質的要求,完整的德育內容應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項要求構成。誠信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等相結合。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應納入高校日常教育體系和管理體系,培養全員誠信教育意識,做到“三育人”,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使校園中時時、事事、處處顯誠信。大學生誠信道德體系的建立和維系,僅靠學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僅是高校的重點內容,也是家庭、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誠信教育應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實施大學生誠信教育,需要全社會都攜起手來,共同關注誠信問題。我們必須創造出良好的誠信社會和人文環境,真正提高學生的誠信道德水平。
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養成。誠信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靠長期的教育培養和實踐養成。要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高職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全面學習廣大人民群眾的誠信品質,深刻認識誠信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體會誠信在人的成長、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意識,主動把誠信理念變為誠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