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材料的投放是區域活動開展與實施的關鍵。《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幼兒藝術教育應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美工區材料的正確投放能起到引導、發現、感受、創造的作用,選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創造性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認識,從而塑造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美工區 區域活動 區域材料 教育目標
近年來,區域活動越來越被幼兒園重視,紛紛開辟了區域游戲天地。但在實施過程中,經常遇到孩子對區域活動不感興趣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投放材料不適宜,孩子不知道怎么玩等造成的。那么,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如何投放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區域活動,也稱活動區活動,主要是幼兒自己的活動,自己的游戲,區域活動沒有明顯地感到教學的因素,更不像主題活動和學科活動那樣是設計和組織的。在區域活動中,投放適宜的區域材料,能有效激發幼兒對區域活動的興趣,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
一、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區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雖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護的能力,又有參加區域活動的經驗,有較強的規則意識,不需要時時處在教師視線范圍內,但畢竟是孩子,減少和消除環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對區域環境的最基本要求。
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兒從家中搜集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忽視里面的殘留物,時間一長會發霉,有很多的細菌。因此,教師必須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好衛生工作,把收集來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凈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積極投入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利于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除了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外,還要注意活動環境的安全性。如進區牌的鉤子要略高于幼兒頭部等。
二、圍繞教育目標,投放材料
環境與材料的創建、投放,對幼兒的興趣、探索起到了關鍵作用。教育目標可以包含在眾多的投放材料中。例如,在開展《祖國媽媽》這一美工活動時,為了引導和激發幼兒對材料的操作興趣,我們會在美工區的墻上張貼教師用剪紙、拓印制作的各大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幼兒發現后就會思考:是哪里的建筑?這是怎么制作的?有了問題,幼兒就會動手嘗試、探索。
三、物盡其用,發現于生活,使用于生活
在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我們也曾有過困惑,為什么材料的種類多了以后,幼兒的操作時間反而變短了?在反復探索后,發現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適當適量的投放。活動材料還應具有可操作性。通過操作材料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在平時的教學與活動開展中,我們會要求小朋友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與表達出來。大到用布藝貼畫,小到用五個雜糧制作作品。
四、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投放難易有別的材料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于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于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祖國媽媽》這一活動中,既投放了富有挑戰性的拓印材料,也投放了普通繪畫的水彩筆等材料,使每一個幼兒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美的發現與感受。
五、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保鮮性
在材料投放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幼兒使用與操作過一次不會再使用第二次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平日教學過程中會觀察,幼兒對哪些材料興趣濃厚、有反復使用的欲望。在每次材料投放前結合活動主題進行投放。
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區域活動材料。家長資源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區域活動所需的多種材料(紙盒、塑料瓶、鈕扣、毛線等廢舊物品)很多是家長提供的。我們要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區域活動中,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在實踐當中得出的有關大班區域材料投放的一些經驗。要真正做到合理性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發揮材料最大的教育功能,還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