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律賓與中國一衣帶水,在菲律賓華裔已經成為重要的族群之一,據菲律賓移民局的統計華裔族群約占總人口的22%。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學習漢語一方面可以保持菲律賓華裔的優秀文化,同時也可以保持菲律賓文化多元化,以促進中國和菲律賓的友好往來。通過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從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兩個維度,對菲律賓華裔子女的漢語學習環境進行分析。
關鍵詞:菲律賓華裔子女 漢語學習 政策 學習環境
隨著中國發展軟實力的需要,我們向世界推薦著我們的符號——漢語。而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習環境就是關鍵的因素之一。而學習環境,又可以細分為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一、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的社會環境
(一)政策環境
中國和菲律賓的交往很早,在我國明代,古蘇祿國(菲律賓前身),就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菲律賓有記載的的中(華)文教育則始于與1899年,當時以私塾形式存在,主要教授四書五經。在美國殖民菲律賓期間(1898~1946年),美國政府對于中(華)文學校采用的是放任自由的態度,中(華)文學校的課程和教材皆來自中國。自菲律賓獨立后,菲律賓政府對于中(華)教育的政策有過四次變化。
首先,是半監督時期(1946~1955年),在這一階段由于菲律賓首屆政府總統Manuel A.Roxas和中華民國簽訂了《中菲友好條約》,根據條約第六條“締約國雙方的國民,可以在彼此領土全境內,在于任何第三國國民同等條件下,依照彼此之憲法、法律、規章,享有設立學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蕭曦清,1995)中(華)文學校從二戰后的34所,到1955年增至150所,教師1649人,學生4.8萬。中(華)文學校采用雙重學制,即一個華裔學生同時接受中(華)文和英文教育,此時上午中文教學,下午英文教學,在教學時間上中文教學較英文教學略長。中(華)文部小學課程包括語文(國語、文法和書法)、常識(公民、歷史和地理)、數學、美術勞作(圖畫、手工藝)和音樂。中(華)文部中學課程包括語文(閱讀與作文、文學和文學史)、社會科學(中國史、中國近代史、西洋近代史、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和教育學)、數學(算術、代數、幾何和解析幾何)、自然科學(博物、化學、物理和生物)、勞音美(勞作、音樂和美術)(鮑事天,1965)。
其次,是全面監督時期(1956~1972年),在這一階段,菲律賓教育委員會設立以私立學校局長Jesus Perpinan為主席的五人小組,針對中(華)文學校狀況,根據《中菲友好約定》研究全面監察中(華)文學校的法理依據。中(華)文學校代表鮑事天(中正學校校長)提出中(華)文學校的五項立場:
1.華文學校自由設立已經半個世紀,并由華人社團出資開辦,每年可節省菲律賓政府大筆的教育經費;
2.華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菲律賓良好公民;
3.使未入籍的華人子弟,將來回國后有求生的選擇;
4.依據中菲友好條約監督華文學校華文部,并非對菲律賓不利;
5.華文學校華文部是否愿意接受菲律賓政府監督問題,應由政府當局商量”(劉芝田,1964)。
中華民國駐菲公使周書楷與菲律賓副總統兼外交部部長賈西亞、菲律賓教育部部長赫蘭麗斯達成三項協議:
1.所有僑校均需向私立教育局立案,接受監督,并教授菲律賓政府規定的英文標準課程;
2.僑校可以依照中華民國規定的華文課程標準,自由教授;
3.中菲雙方組織聯合委員會執行監督事宜”(陸建勝,2001)。
1956年,中華民國和菲律賓政府簽訂《中菲督察僑校協議備忘錄》,主要約定包括:
1.菲律賓境內位登記立案的僑校,均向菲律賓政府教育部私立學校教育局登記立案;
2.所有僑校須受菲律賓政府的督察;
3.僑校學生必須修讀公私立學校規定的必修課程的最低標準,并根據中菲友好協定的規定,自由教授其他規定的課程;
4.雙方同意設立聯合技術委員會,擬訂各僑校華文課程的標準,以及教授該科目的教師資格,以備菲律賓教育部采納”(劉芝田,1964)。
經過聯合技術委員會4個月的研究,菲律賓教育部在1956年頒布《第三號通令》,自1956年開始中(華)文學校的中(華)文課程和英語、菲律賓語課程規定如下:
1.英文課程必須遵照菲律賓全國教育委員會及教育部部長的規章或通令,隨時修改;
2.華、英文課程上下午混合上課,但因環境無法遵照,須經教育局長許可而改變;
3.中學課程以四年畢業為原則,英文中學畢業后可升入菲律賓各大學;
4.華文部高中二、三年級不得開設英文大學課程;
5.英文課程的教師以聘用菲律賓人為原則,菲律賓的公民、歷史、經濟和政府等課程,則必須由菲律賓人擔任;
6.華文課程標準及師資需依照臺灣的規定;
7.一切有關華校行政手續,須按照教育局印發的《私立學校指南》內的各點辦理”(郭壽華,1969)。
根據《第三號通令》,菲律賓教育部將英文課程改為上午上課,中(華文課程移至下午上課,導致中(華)文課程的課時明顯縮短。在這期間兩年制的華僑師范專科學校成立、菲律賓華僑學校聯合總會成立,1965年華僑師范專科學校和中正中學合并成立中正學院。截至到1965年,華文小學104所,初中20所,初中(含附小)24所,完全中學1所,女子職業學校2所,獨立學院1所,華校合計152所。教職員1853人,學生52998人,其中高中生3689人,初中生9055人,小學生40254人。絕大多數華裔子女進入中學后會選擇菲律賓中學,因為菲律賓中學學制為4年,而華文中學學制為6年。于此同時,華校中非華裔的學生人數也在增長,到1962年約占華校總學生數的18.5%(曦清,1995)。同時在此期間,關閉華校的主張也開始顯現,1960年關閉華校的提案在菲律賓眾議院中提出(劉芝田,1964)。由于當時菲律賓教育部部長羅美洛的反對,關閉華校的議案被擱置,但菲律賓眾院的反菲和教育兩個委員會聯合對華校進行調查,在其聯合報告書中列舉了許多華校的非法行為,如課時安排不當、教師不是菲律賓人等,并據此提出七點嚴加監督華校的建議。同年10月,眾院的反菲、教育、移民、廉政四個委員會聯合提出督察華校備忘錄。廉政委員會更進一步提出關閉166所華校的建議。
再次,是華文學校全面菲化時期(1972~上世紀90年代),在總統Ferdinand E.Marcos主政期間,菲律賓新憲法在1973年通過,在憲法中對教育作了如下規定:
1.所有教育機構,除了教會、傳道會或慈善機構所創辦的,應由菲律賓公民或其資本60%為菲律賓人所有的公司、社團所擁有;
2.所有教育機構的行政必須由菲律賓公民控制;
3.教育機構不能專為外人設立;
4.外僑學生不得超過全部學生數的三分之一”(Teresitang See,1985)。
同年《176號行政法令》頒布,154所華文學校正式融入菲律賓教育體系,其與菲律賓私立學校的不同,僅在于多開一門華文課程。盡管如此,對華文課程的教授也加以限制,例如:
1.華文僅作為外國語課程教授,禁止在其他場合教授;
2.從幼兒園到大學,華文課程每天不得超過100分鐘,并不作為升留級的標準;
3.一律采用當地所編制的華文課本;
4.只能聘請當地的華文教師等”(林慧陽,1977)。
在這一背景下,華校由154間下降到1980年的140間(黃滋生,1989)。學生總數也由6萬多下降到4萬8千人(林惠陽,1977)。于此同時,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導致了菲律賓華裔使用華文能力的下降,如華校盡管每周有500分鐘的華文課,但由于其僅是一門課程,且不影響學生升留級,因此學生很容易放棄修讀華文;“華文無用論”甚囂塵上,部分華人家長都認為華文價值不如英文,其子女受到較大的影響;菲華混血兒大量進入華校,而這些華裔子女90%以上不懂華語,教師不得不進行遷就,為了方便教學菲律賓語(Tagalog)和中國地方方言閩南語普遍被教師使用。
最后,是華文教學自我革新時期(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在此期間華校下降為128間,華文教師2147位,華校中華裔子女僅占1/5至1/3(小禹,1990),其中又以菲華混血兒居多,約占60%以上(周聿娥,1996)。面對中(華)文教育日漸衰微,華裔青少年運用中(華)文能力的日漸衰弱,華文教學自我革新的呼聲也逐漸顯現。1991年,僑中學院發起成立“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并明確提出歷史新時期的華文教育必須轉型,以培養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菲律賓公民為目標,并且指出華文教學的改革方向。他們研究認為,當前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華文教育應該屬于第二語言的教學。因此,他們以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開始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和新的教材。目前,菲律賓三分之一以上的華校在使用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材。為了推動華文教學的自新,該協會每年都會舉辦華語教學講座會,組織教師團和學生團前往北京進修。1993年,由中正學院等30所學校發起,120所學校組成了“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并形成了教育研究、師資培訓、輔導詢問、教職福利、資訊出版和基金籌措等六個專業小組。為了推動華文教學的自新,該聯合會每年都會聘請中國海峽兩岸的教授、學者到菲指導教學工作。2006年10月3日,菲律賓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雅典耀大學正式成立。雅典耀大學原本設有中國研究中心,雖然規模較小,但在漢語教育和中國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礎。孔子學院正是建立在中國研究中心基礎之上。目前,每年在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學生大概有1000多人,學生主要是成人。2007年,第二所孔子學院在布拉卡國立大學正式成立。目前,在菲律賓孔子學院已經有3所。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菲律賓華裔子女的華文教學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二)學校學習環境
在量化研究的樣本中旅居菲律賓5年以內的占20.8%,5~10年的占22%,10~20年的占38.8%,20年以上占18.4%。男性占65.2%,女性占34.8%。最小孩子為3歲以下的占12.8%,3~7歲的占27.6%,7~12歲的占11.2%,12至18歲占48.4%。出生在中國的華裔子女占28.4%,出生在菲律賓的占71.6%。
78.4%的家長表示,子女正在學習;11.2%的家長表示,子女已經工作;10.4%的家長表示,子女目前既不工作也不學習(主要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
處于學習狀態的華裔青少年,六成以上就讀在當地學校,不到四成就讀在華文學校。即使是華文學校,使用的主要教學語言也主要是英語為主了。
(三)工作應用環境
處于工作狀態的華裔青少年中,50%在工作中偶爾使用漢語,50%則從不使用。通過進一步研究顯示,華裔青少年漢語能力與所在學校沒有必然關系,只和學校主要教學語言有關,接受以漢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青少年,其漢語能力明顯高于非漢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生。需要說明的是使用漢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同時全部答錯的樣本主要是在幼稚園的嬰幼兒。因此,可以看出,社會語言環境影響者華裔青少年漢語的使用能力。
二、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的家庭環境
(一)家庭結構
回答問卷的樣本中46.4%的配偶為中國人,43.2%的配偶為菲律賓人,10.4%的配偶為其他國家公民。絕大多數華裔認為自己的家庭已經融入了菲律賓的主流社會,僅1.6%認為自己的家庭完全沒有融入了菲律賓的主流社會。
研究顯示,父母都是中國人的青少年,其漢語水平明顯高于父母一方為中國人的青少年。
(二)家庭語言環境
回答問卷的樣本中僅9.2%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標準普通話,60.4%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中國方言,18.4%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英語,12%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菲律賓語(Tagalog)。在地方方言中,主要的方言為閩南話(68.2%),其次是粵語(12.6%)、客家話(7.3%)等。
研究顯示,在家用中文溝通為主的華裔子女漢語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子女。
為了改善華裔子女漢語學習的環境,菲律賓華裔社群一直在作著有益的嘗試,如向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兩地取經,從兩地引入漢語教學的教師、教材、教學方法等。同時,自身也舉辦如中華文化講故事大賽等活動。華裔社群已經抓住了改善語言環境是提升華裔子女漢語能力重要手段之一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黃明月.華人遠距學習者學習動機之研究[M].隔空教育論叢,2002,(14):45-63.
[2]砂岡和子,村上公一.以提升交際能力為目的之漢語教學及水平測驗芻議—早稻田大學國際漢語遠距教學四年實踐見證》[G].第三屆全球華文網絡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1-9.
[3]Liu,Meiru.Intensiv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Business Contexrs[G].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4]Liu,Bo.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filipino-chinese children in order to gai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