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整個教學活動是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而得以實現。教育活動主要包括三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過程,因此教育中的“教”與“學”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該文主要分別通過對“教”的主體與“學”的主體之地位進行分析,借鑒教育界對于“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統合,主張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好師生的雙主體地位與師生互動,并注意“教無定法”,才能實現在教育活動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教” “學” 自主學習 教學相長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特殊社會活動,教育活動通常包括三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過程。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動實踐的主體,相應地在教育過程中教與學便構成了一對矛盾。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整個教學活動是通過教師教,學生學而得以實現。關于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關系在教育史上主要有兩個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一是以德國學者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所持的“教師中心論”,其主張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中心地位,積極向學生傳遞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教導完全是教師;認為只要順從教師的教導,學生就能順利地學到知識。這種觀點注意到教師的主要引導作用、有利于增強教學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時過于弱化學生的積極性、個人主動性,實際上是對學生作為個人學習主體地位的否認,否認“以人為本”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該理論不承認學生應占有的地位,忽略了學生積極性的發揮是教學內容內化為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前提,因而在理論上是片面的。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忽視學生積極性與主體性的發揮,使教學過程純粹變為教師外在灌輸的過程,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性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是以美國教育家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派提出的“學生中心論”。持“學生中心論”的學者堅決地站在“教師中心論”的對立面,主張進行教學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的革命,力倡把學生變成教學活動的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校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圍著學生轉,而教師只作為“自然仆人”,其作用僅在于引導學生興趣、滿足他們的需要,同時不能對學生多加干涉。這一理論肯定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主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有利于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把握與內化,因而有其合理性;但將學生的主體性絕對化,甚至凌越于教師地位,這無形中否認教學認識的特殊性,使學生處于一種盲目、艱難的摸索之中,無法正確地掌握系統的知識、亦極不利于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都過于極端、均片面地看待教與學的關系,這兩種對立的觀點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時又有其不足的一面。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去“學”——這也是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基于這個因素,學校和教師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必須圍繞學生的“學”,只有這樣,教育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由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發展。
整個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旨在教會學生動腦筋去獲得知識,動腦筋去運用知識、內化知識;要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得到一種自己探索、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熟悉學生的知識儲備基礎,了解學生知識面;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能夠達到的“最近發展區”是什么、需要學習什么,然后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出相應的措施,以便在上課時及時作出引導和調整。教師應努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動機,統力配合,最終才有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主要是學生個人自主開動腦筋的過程、是主動思維活動的過程,所以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教師亦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思維訓練。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雙主體。教師將“教”與“學”的活動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在各自的立場進行觀點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升。
“教”對于“學”而言,居于主要地位,故教師需主動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組織和控制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要取得成效,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這要求教師要制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精心處理教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靈活調控教學過程。根據教育學者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長,有些特長是潛在的、未被發掘;這時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認識他自己,意識到作為主體的唯一性、獨特性,努力挖掘自己的潛能,并能夠提高能力、發展自我,變成這個社會的改造者、創造者,有用的人才,而不止是社會的適應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方向性、組織性和時效性。但“教”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變成由學生主動去學習,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表現在教師“教”,更重要的表現在如何指導好學生的“學”。
同時,在教育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情形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語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即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在現實教育中,具體是指學生的“學”也會促進教師的“教”,雙方在互動的過程中共同進步和提高。因此,教師也要重視從“教”學生的過程之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學技能,使自己未來能夠更好地教育學生。
筆者認為,從宏觀而言,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巨大工程,教育的目的應是促進人全身心的發展(當然不是平均發展),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使個人受教育之后無論貧富,都能夠樂觀地面對生活。從中觀角度而言,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要素組成的活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充當著“引路人”的角色。“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應該是靈活多變,應視教學情境而定;教無定法,教與學的關系如何處理,這是一個長期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學中,教師應本著“教”為“學”服務,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原則,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分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多給學生自主、創造性的學習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這將是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丁錦宏.教育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