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作中一曲情深意長的戀歌,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就如何在《鄉愁》一課中運用情境教學發表觀點,從“用音樂創設情境”“用朗讀感知情境”“用講解深入情境”三個方面作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鄉愁 情境教學 語文教學
情境教學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運用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結合教學內容本身來創設情境,激發并調動學生情感,形成最佳情緒狀態,在強化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實際,運用多種直觀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刺激學生感官,感染學生情緒,當學生進入情境時,便會激起強烈的情緒,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樣就使學生在一種強烈的內驅動力推動下,樂而求知,興奮探索。因此說通過創設情境,誘發學生主動性是完成預期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下面,我結合所授的《鄉愁》這篇文章具體闡釋這一教學模式的運用。
《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作中一曲情深意長的戀歌,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詩人,他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選取了四種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滿含深情地概括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思念之情。
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充分重視朗讀訓練,規范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節奏,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環節采用誦讀感知、賞析品味、聯想想象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體會詩歌內涵,達到提高詩歌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賞析中陶冶性情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一、用音樂創設情境
在構思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做到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將課文的此情此境化為學生的我情我境。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意,入境始與真”。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境尋真是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音樂是無聲的語言,為了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融入對詩歌的理解體會,課前教室里回蕩著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鄉歌曲,將聽課者帶入思鄉情境之中。指導朗讀時,深沉幽婉的《思鄉曲》貫穿在朗讀的始終,不論是教師的范讀還是學生的朗讀都配以樂曲,誘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學生的朗讀深情投入,為體會詩中深刻的內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另外,在設計多媒體背景時特意選擇與詩歌意境相符的畫面,共同營造一種思鄉念國的氛圍。在講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來結束整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有回味無窮之感。
二、用朗讀感知情境
就語文學科而言,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在教學中我也極為重視感情投入,使聽課者與作品,與講課老師產生心靈的共鳴。特級教師于漪講課的一大特色就是聲情并茂,她上課猶如演員進入角色那樣動情,以自己獨特的情感方式駕御課堂,感染學生。在教學中,我也極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導語、過渡語等以情導情,使他們與文章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導課時我這樣導入:由《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引出鄉愁,然后說“故土難忘,游子思鄉,古人如此,現代人也一樣。由于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渴望日趨強烈……我的語調飽含深情,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動情,這樣才能更好的帶動學生入境。
我講課時深情投入,無論是詩歌導入,還是指導朗讀,教學語言都恰到好處。在導入課文時,我特意朗讀了余光中的兩段思鄉的名句,其中一句是“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這樣的朗讀可以說是以情導情,使學生與文章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人們常說:“讀的好,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文章不是無情物,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詞語的感知能力,對語境的領悟能力,以及對語言的審美能力。我范讀時飽含深情,整首詩需要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深摯的感情來朗讀,我在范讀時自己先進入情境,盡量讀出作品的原味,盡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把學生引入所描述的境界,比如在朗讀每一小節末尾兩句時,雖然所寫內容相同,但表達的感情不同,我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朗讀,很好地把握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痛、戀國之思,特別是讀到喪母之痛時,我就用泣聲來朗讀“外頭”“里頭”把詩人喪母之痛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我的朗讀博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與詩歌產生了共鳴,受到了心靈上的感染與熏陶。
三、用講解深入情境
在賞析詩歌時,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講解何為意象即一種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接著講解何為創設意象即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表現鄉愁,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四個意象分別表現了怎樣的鄉愁。接著通過想象四幅畫面感知詩歌圖畫美,進一步理解詩歌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有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在這首飽含深情的詩中作者寫出了一灣海峽雖是淺淺,又怎能割斷炎黃子孫對故土的綿綿思念。讓學生在理解詩歌內涵基礎上也更深的理解了詩人濃濃的愛國思鄉之情。
為了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意象及所表達的感情,我引導學生“如果你們要表達思鄉或思念親人的感情,會創設怎樣的意象呢?選擇一個具體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這首詩寫一寫。
總之,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試著自己體會各個要點的妙處,即讓學生去領悟這首詩,用真情和美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帶領學生用情去品讀課文,師生和諧,情感共生。情境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誘發學生主動性放在首位,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使整個課堂充滿了勃勃生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很好地完成了課堂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我體會到教師要以美去激發愛,以情來感染人,從而豐富學生精神世界,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