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在長沙醫學院12級醫學檢驗系隨機抽取學生若干名,與其一年之前新生入學時心理普查的數據進行對比,以得出大學一年的學習與生活后起心理狀況的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探討。跟蹤并監測我院大學生所暴露出的主要的心理問題以及改善與調節的方法進行簡要探討,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1研究過程
1.1研究對象:12級醫學檢驗系學生共220人。
1.2研究方式: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我系12級隨機抽取學生80人,共采集有有效調查報告73份,其中男生31人,女生42人(我系男女生人數不均衡),并將各項統計結果與一年前心理普查結果進行整體比較。
2數據結果
2.1 2012年秋季入學時12級學生心理普查數據,見表1。
2.2按所填信息將所有參與問卷調查者分為普通學生與干部學生,在對自己的大學生活評價方面,見表2、表3。
對于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或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及其原因,調查情況見表4,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活動后,對個人的影響見表5。
2.4對于大學生心理發展產生偏差的原因,見表6。
3分析
3.1從心理普查結果中所反映出來的三種類型學生進行概括分析。
3.1.1第一類學生,屬于可能有較明顯心理問題者,如果自己無法擺脫,應盡快到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進一步的診斷,若通過進一步的診斷被認為確有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稱為A類學生,該類學生需要進行持續的心理咨詢。A類學生特征:各類神經癥(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嚴重的神經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癥傾向、悲觀厭世、心理矛盾沖突激烈,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者,這類學生可立即預約下次咨詢時間,每周或隔周面談一次,直至癥狀減輕。
3.1.2第二類學生,屬于可能有輕微的心理問題者,應引起自我重視,如有需要可到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沒有嚴重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稱為B類學生,該類學生可作為心理咨詢室今后關注的對象。B類學生特征: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協調,新環境不適應等。這類學生有種種煩惱,但仍能夠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對他們提供幫助的同時請他們有問題時,隨時咨詢。
3.1.3第三類學生,屬于現在沒有心理問題者。有心理問題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是很普遍的事情,關鍵在于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并積極解決,這樣才能給我們自己一個健康的心理和幸福的人生。沒有任何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稱為C類學生。C類學生特征:對他們通過面談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他們的癥狀暫時不明顯或已經解決,以后出現癥狀,學校咨詢中心可以提供幫助。
3.2綜合表2、表3以及整體調查情況可見,進入大學的一年以來,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持基本滿意狀態,進入大學后自主選擇擔任班級或校級干部的學生,對于校園生活明顯感到時間比較充裕且充實,但仍然有一部分認為,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無所事事令人窒息。這就反映了大學生從中學時期至初步接觸社會的大學時期的人生轉變的不同適應能力,擔任干部的學生大多更會自我調控學習與工作以及自己的休閑時間,使自己的大學生活變得充實、精彩,相對應地,“普通群眾”型學生更加沉溺于每日平凡枯燥的學習與生活,對于目前的現狀并不很滿意,卻又自我感覺無力改變,甚至令人窒息。表2與表3中普通學生相比于干部學生的表現,就是這種矛盾中的產物。
3.3從表中可得知,大部分同學認為所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主題班會型心理咨詢活動是很有幫助的,很喜歡上這些課時輕松的氛圍,能幫助解開心結,幫助不小,而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認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心理問題復雜,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故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在參加心理健康活動(如講座)時,又有小部分同學并沒有用心參與,也覺得是在紙上談兵沒什么用處。這就說明學校開展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并對重點現象重點關注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如何將心理主題班會達到預期效果以及如何發揮心理咨詢室的最大功效值得探討。
3.4從表6中可以得知,盡管才步入大學一年時間,但初接觸社會便普遍認為,社會競爭激烈,高校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多變的挑戰是導致他們心理發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此外,是社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現狀關注薄弱。
3.5綜合數據整體分析:
3.5.1進入大學一年以來,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開展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學習與生活,對新生整體來說是一個挑戰。有的人能順應環境的改變并且把握好自我的節奏創造自己大學生活的多彩筆畫,有的人卻無法調試好自己的角色與目標,變得迷茫與放任。
3.5.2由于學習習慣的改變,有75%的學生在學習效率低下的時候心煩氣躁,更有近一半的學生在考試前心情緊張。此外,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同學經常思考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并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并陷入憂慮,僅有11%的同學很少有這方面的苦惱,大學生的自我認定和對未來的看法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取向與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應該予以及時的疏通和正確的引導。
3.5.3值得欣慰的是,有一半的學生在心里不快時選擇游戲娛樂、讀書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或者是自然調整,只有很少數的選擇喝酒與假裝高興的方式壓抑情緒。同時,有七成學生在遇到身邊的朋友出現心理問題時,會打聽此人近況并且會主動地開導對方。
4建議與對策
4.1在大學一年級新生中應重點開展適應性教育,完善入學時的新生心理普查,并針對A、B、C類學生進行長期有效的關注與疏導。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失去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習的動力,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產生學習疲勞,大學新生心理困擾的首要問題便是學業問題。一些大學生未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因而產生挫折感,對考試產生焦慮 。
4.2積極開展心理測試和同輩交流的團體輔導活動。
4.2.1在系心理咨詢室,開展智商測試、情商測試、心理健康水平測試、人格測試等心理測試活動,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并且存檔,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和朋輩咨詢員要積極主動地與同學聯系并密切關注其心理動向,為同學們的困惑進行解答和心理輔導,幫助同學們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4.2.2多開展有關心理知識的班會或講座,或者以宣傳報的形式幫助廣大學生解決心理,比如,以“駕馭不良情緒,享受快樂人生”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或主題班會。在活動中使參與的學生在互動里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掌握了多種調節情緒的方法,能及時、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
4.2.3作為高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成立心理咨詢機構,建立由專業教師組成的隊伍,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與服務。近年來,雖然有許多高校陸續成立了大學生心健康咨詢機構,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這種咨詢在高校還屬于新生事物,還沒有完全被大學生接受,師資力量也比較匱乏,專業人員缺口很大。此外,許多學生不知道心理咨詢室的地點,也有同學自尊心較強,不愿只身面邁入理咨詢中心的大門,這就需要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做好宣傳工作,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同時做好個人資料保密工作,給廣大學生以信任感,這才能發揮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幫助大學生及時擺正不良心理,也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4.3豐富校園文化,協同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良好的校園氛圍是陶冶大學生情緒的最佳方式,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營造文明健康的學校環境有利于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學校教育應遵循大學生思想認識發展與心理健康發展的客觀規律,將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專業教育之中,把心理疏導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4.4大學生應學會有效的自我調適。步入大學校園后應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同時認識社會交往的必要性,提高交往能力,幫助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多方位地了解自己,能從多個角度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4.4.1可通過多參加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這對改善不良情緒、增進人際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生活環境等有著積極的意義。
4.4.2強化個人能力,客觀的看待自己,正視現實,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4.4.3保持樂觀情緒,甘于清貧和寂寞,把時間和精力投入自身的學習和發展自我當中 ,遇到問題要積極的解決,不要消極和過分沉悶,否則將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的產生,不利于個人發展。
總地來說,通過一年的有針對性的調查與不定期的進行心理主題班會以及開展相關活動,同時與從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得到的匿名數據資料進行比對,從我校醫學檢驗系12級學生大體情況中初步探尋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狀態表征,如何讓大學生通過自我調節的方法解決種種心理問題,以及如何在其他干預措施下引導與改善存在的問題,亟待社會全員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徐建超.淺析大學生心理現狀及研究對策[J].中國電子商務,2010,(6):159.
[2]張旭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8):106-108.
[3]寧蘊緋,花春飛.大學生心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1,(4):231-243.
[4]楊坤.當代社會問題之大學生心理問題——淺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和應對策略[J].青年科學,2013,(9):20.
本文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研究(2014年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湘教工委通(2014)52號文件〉(課題編號14FDY2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