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教學實踐,厘清雙語教學性質和目標,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在內容體例、教材選用及教學方法上的定位,探討如何將英語作為媒介學習專業內容,實現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豐收,從而為推動我國雙語教學向縱深發展提供一定啟示。
關鍵詞:雙語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 內容體例 教材選用 教學方法
雙語教學是近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改革形式,并列入普通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的指標體系。2001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教學。”自此,雙語教學成為各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定成績。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促進漢語國際推廣、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主要途徑,強調以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為前提,整合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以適應外國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因此,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雙語課程既符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求,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及英漢雙語表達能力。
一、雙語教學性質和目標
《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將雙語教學定義為“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的學科內容教學”。目前我國第二外語主要指英語,因此研究者認為國內的雙語教學等同于國外學者所經常提及的內容依托式語言教學模式,英語的使用圍繞學科內容而進行,使學生通過學習具體的學科或課程來獲取交際能力(韓建俠,俞理明,2007)。也有學者認為雙語課程的核心是用英語教授專業課程,而不是以專業知識為依托來學習英語,因此語言不僅僅是學科認知詮釋的外殼,而且是探知西方思維的媒介(李穎,2012)。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具備較強中英文實踐運用能力,進行對外漢語教學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認為雙語教學首先不等同于語言教學,目標也就不應定位于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能力。從本質上講,雙語教學屬于專業課教學,以英語為工具學習各學科專業知識,英語不僅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獲取前沿學科知識的工具。也就是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語言技能。
二、《中國傳統文化》雙語課程內容體例與教材選用
1.內容體例
教學內容體例是教學目標的直接體現,也是教學實施和評價的基本依據。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做出較為全面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是課程定位的關鍵和難點。漢語國際教育以教會外國學生語言文字為宗旨,但漢語難學,因此課程應增加影響漢語言理解和運用的文化,如漢字的符號寓意,成語、熟語的文化內涵等以及中國的基本國情。“國情文化知識可以看作是從文化本位出發提煉出的最基本的‘知識文化’”(劉殉,2000:132)。基于本校開課實踐,我們將課程分為以下四大模塊:中國基本國情文化;中國特色文化藝術;中國語言文化;中國思想文化;共10個專題:(1)簡況(地理、行政區域、民族概況);(2)歷史發展;(3)風俗習慣(飲食、服飾、節日);(4)傳統建筑;(5)精美器物(玉器、青銅器、瓷器、文房四寶);(6)漢字和成語;(7)中醫;(8)儒、道、釋思想;(9)古典文學;(10)各類藝術(書法、繪畫、戲曲)。
2.教材選用
教材是教學所必須依據的藍本,體現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養目標。目前關于中國文化的教材眾多,如何根據學生實際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挑選相應教材是課程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鑒于雙語課兼顧傳授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的任務,由常俊躍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英文版)不失為較好選擇。該書遵循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念,采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按照從神話傳說到衣食住行、民俗風情、傳統哲學等主題編排,內容豐富,練習形式多樣,有針對文化知識的任務設計,也有語言操練習題。由于該書未包括國情文化及歷史發展等專題,可增加中文教材作為學生課后閱讀書目,也可作為教師授課的補充材料。由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內容翔實、講解精辟,全面系統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景觀。
三、教學方法探索
1.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礎。雙語課堂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交互性,以詮釋、對比、討論等方式營造用英語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用英語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查閱英文文獻,了解學科前沿的啟發式課程。授課前教師要按章節順序為學生編寫并發放專業詞匯表,同時針對專題設計預習任務。課堂解決學生閱讀疑難,講解知識內容,傳授閱讀技巧,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課后推薦閱讀書目,通過考核方式檢查、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2.實踐教學
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體驗、參與的過程中領悟文化精神。體驗是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和調查的過程。如參觀當地博物館、歷史遺跡或文化旅游,以接受中國文化熏陶。參與則強調學生直接進入到中國文化的環節,用英語呈現節日活動、介紹菜譜、以地圖講解中國地理概況、動手剪紙等活動。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提交實踐報告,并在課堂上作交流。
3.對比教學
比較是普遍運用于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的方法。只有通過對文化現象大量、系統、科學的對比分析,才能揭示出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異同。如在講授中醫這個專題時,教師可通過播放電影《刮痧》引導學生探討造成人物沖突的原因,通過學習有關中醫理論及治療方法對中西醫和中西思維方式進行對比,最后形成個人對影片內容的評價。文化對比的宗旨不是夸大不同文化的差異性,而是挖掘文化之間的共通性,以包容姿態對待本國與別國文化,從而將本國文化放在國際文化的整體體系中加以審視和評判。
四、結語
在全球化帶來機遇與挑戰的背景下,引進國外先進教學資源,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雙語課程模式是高校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對課程加以準確定位有助于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我們認為立足實際,結合已有的國外教學理論和成功經驗,我國雙語教學一定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韓建俠,俞理明.我國高校進行雙語教學學生需要具備的英語水平[J].現代外語,2007,(2):65-72.
[2]李穎.高校雙語EMI課堂調查與分析[J].外語界,2012,(2):49-57.
[3]劉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32.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獨立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理論課程雙語示范課教學研究”(編號ZX12302)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