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催生了課題研究的花朵
我是一個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師。當初,我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現實卻總不如人意。城鎮一年級新生早已認識了許多字,農村的孩子很多卻一字不識。為了不讓我的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我想盡辦法、加班加點地教拼音、教生字。一年上期要花兩個多月時間集中學習漢語拼音,后半期緊趕緊追教生字,枯燥的發音練習和抄寫訓練讓孩子剛剛走進小學校門就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所以,我越是著急學生學的越慢,越是補課學生越沒興趣。這時,我受縣里“小語彈性教學課題研究”的啟發,能不能在農村低年級搞“彈性認字”實驗呢?我在自己班上進行了一個學期的研究,效果好極了。一年后,我班學生的識字量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數量的兩到三倍,閱讀興趣變得濃厚,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實驗班的學生不管在校內、在家里還是在街上,都能自主識字,只要見到漢字,就產生識記的欲望并自覺識記,養成了在生活中識字的良好習慣。正應了一句古話“有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調到實驗小學后,我及時總結推廣彈性認字教學經驗,對低段語文教學起到促進作用,我也被評為學校“星級教師”。
二、自主,集結出彈性認字的果實
彈性認字實驗不將學生識記漢字的數量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而是重視學生能動認字能力的培養和關心漢字信息習慣的養成。因此,我將研究重點放在學生自主性的培養上。
1.彈性教學減輕識字負擔。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不等于不分學習對象不看具體內容呆板施教重復訓練。確定教學目標時,我根據漢字音形義特點將生字分為具體的和抽象的兩大類,再根據學生基礎區分難易。有的只要正確讀出字音,有的馬上聯系字義,有的結合詞句分步掌握。彈性要求靈活施教。比如教學蘇教版第三冊《識字3》一課時,我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主識字。學生的觀察能力令我驚奇。如學習“尖”字,學生說到“上面小,下面大,不是尖是什么”。學習“歪”字,學生說到“不正就是歪”。學習“尾”字,學生說到“尸頭下毛是尾巴”。有的學生提出“彩”“斜”兩個字不容易記,我引導他們結合到課文中“彩色鉛筆”“歪斜”等詞語和句子中理解識記,效果很好。
2.學用結合拓寬認字渠道。新課程觀認為學習的資源不能局限于書本。即便是農村小學,生活中也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我有意識地分步引導學生在校內學用結合自主認字。首先,挖掘班級語言環境認字。新生入學之初,我就將他們的名字制作成精致的卡片,貼在課桌上,同學之間叫名字認漢字。分發作業本的過程也能識記同學的姓名。每天讓不同的學生發作業本,先認識本組同學的名字,然后鼓勵他們分發其他小組的作業本,逐漸認識全班同學的名字。教室里有許多現成的物品,如門、窗、講臺、黑板、桌子、椅子等,我都一一在上面貼上字卡,讓學生看到什么就能認識該物品的字。我還在班級中開辟識字角,貼上不同的看圖識字卡片,讓全班同學一起認讀。墻壁上也張貼趣味生動的兒歌讓學生看,讀了一首兒歌,也就隨機記住了很多新字。就這樣,豐富的漢字環境創造著無數的機會,讓初入學的孩子在有意無意中經常和文字見面,不知不覺中認識了許多生字。其次,利用校園文化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當學生在自主認字中小有成效時,我及時帶領他們走出教室,引導他們看學校辦公室、功能室的牌匾,校園內的告示牌,櫥窗里的宣傳標語……從中尋找熟字朋友。校園內經常可以看到我班學生在指指點點識詞認字。不到半學期,校園中的很多生字全都變成熟字。
3.家校結合拓展認字空間。當學生漸漸熟悉了校園,識字的熱情也逐漸減弱。如何拓展孩子的識字渠道呢?這時,我想到孩子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我便引導學生開辟出家庭環境的識字舞臺。這當然需要家長的配合。我通過家長會、個別家訪等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一起投入到我們的實驗中來。首先是利用家居環境引導學生識字。家長和孩子一起給家中的物品做標志牌。讓孩子建立物品名稱與漢字的聯系。一段時間后,把標簽取下,和孩子們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戲,讓孩子把漢字和物品“對號入座”,淡化了學習概念,豐富了識字內容。
同時,利用媒體認字。電視節目豐富多彩,通過看新聞、動畫、廣告等,都能獲得大量的文字信息,平時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看電視時認讀廣告語、商品名稱等。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等也是很好的認字載體,應當有意識地引導認讀。家長在自己讀書報時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讀讀標題、圖片說明,不認識的字及時記下并給予熱情指導和幫助,把識字和閱讀緊密結合。
4.認字和生活結合養成習慣。生活在商業信息社會的學生,每天都面臨鋪天蓋地的廣告、商標,這正是他們識字的天然素材和途徑。所以,在教學中,我常布置這樣的作業:在父母帶他們上街的機會,問爸爸媽媽,廣告牌上寫的是什么呀?那個店鋪叫什么名字啊?達到認讀的目的。實驗一階段后,學生養成了留心漢字的習慣,孩子們經常會主動帶上他們愛吃的食品包裝袋如“旺旺雪餅”“達能餅干”“旺仔QQ糖”……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認讀,當孩子能認識這些字時,是多么興奮啊!不知不覺中,學生認識了很多字,還增強了生活能力。
學生在生活中識了很多字,為了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我還為學生建立識字檔案,每周讓家長幫助孩子把認識的字記錄下來,然后在班上交流。同學們最喜歡自己動手剪貼食品包裝袋和廣告單上的字。我們還在班上設立了“識字樂園”,讓大家把收集到的包裝盒、包裝袋的字展示出來進行交流,互相學習,班級每周還設立“識字交流時間”交流認字成果,評比“認字大王”,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識字的樂趣。
在實踐中我感到: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叫“語文書”的怪圈,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才能擴大識字量。
三、總結,構建著專業成長的坦途
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生成長。因此我們要及時總結不斷提高。彈性認字課題為我的專業成長開辟了一條道路。近兩年來,我在培養學生自覺識字的同時,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注重遵循漢字規律指導學生學習。自覺教學水平有所提高,對新課程逐步適應。去年,代表我縣到市里賽課,執教三年級《東方之珠》。生字教學時,我分散難點彈性施教,讓學生借助拼音掌握生字的讀音,又在詞語和長句子的誦讀中結合課文內容和畫面理解字義識記字形,取得很好的效果。寫字環節,我一反教師指導學生模仿的模式,放手讓學生分析字形討論寫法大膽練寫,再展示反饋總結提高。這節課取得成功,評上一等獎,被評課專家譽為幾乎找不出毛病的課。我知道,這一課的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自于多年在“彈性認字”實驗過程中積淀而成的。
小課題研究給了我專業成長的平臺。今后,我還要繼續針對工作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