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觀察和記錄三個兒童英語班的教學實況,證實了在兒童英語學習班中存在使用隱喻性策略的基礎,并且分析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從新知識的導入、單詞的構建和語篇分析三個方面利用兒童的這一思維特征進行教學。
關鍵詞:兒童英語課堂 隱喻性策略 教學方法
一、兒童隱喻認知研究概況
在過去40年間,國外關于兒童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發展的范疇內。而這些研究得到兩個研究議題的支撐和激勵,一個是對創造性思維的本質研究,另一個是探尋隱喻理解與認知發展思維之間的關系。然而這些研究也有其不足之處,如絕大多數的研究側重于兒童隱喻認知特點的分析,忽略了教師授課和課堂教育,其實驗結論是否適用于以英語教學課堂為研究平臺的中國兒童隱喻研究,值得探索。
二、實驗設計
1.研究問題
所謂隱喻性策略,指的是以隱喻為認知基礎和認知模式,使學習變為有聯系和有意義過程的方法和技巧。本研究通過觀察和記錄三個兒童英語班的教學實況,擬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在兒童英語班中是否有隱喻性策略的應用?隱喻的運用是否符合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隱喻性特征?教師使用的隱喻性策略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
2.實驗對象和數據采集
選擇英語班的學生分屬于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人數分別為30、25、28。三位英語老師是某大學外國語學院老師。三個班使用教材分別為Starters、Movers和Flyers。
通過錄像和錄音相結合的方法,筆者對上述三個兒童英語班進行了一年的觀察和記錄。在第一個月后,受試教師和兒童對錄像機和錄音機已習以為常,英語班的教學恢復到正常,故有效數據的收集時間為11個月。在后期對數據的處理和歸類中,將其轉化成文字記錄:三個教學班Starters、Movers和Flyers分別用T1、T2和T3來表示。
三、觀察結果分析
1.在兒童英語班中是否有隱喻性策略應用?
記錄1:(T1)用顏色來修飾名詞
T: Red, blue, black, white, green, orange, pink.
Ss: A red sun. A green tree.
記錄2:(T2)《去麥當勞吃快餐》的導入
T: Now, everyone,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Where is it?
Ss: This is a Fast Food Shop.
T: Yes, it is in McDonalds.
在記錄1中,用顏色來修飾名詞與兒童母語特征完全吻合,故教師直接教授。這也證明了教師了解兒童已經具備的相應的隱喻認知基礎:兒童學習就是一個將新事件與已知認知概念相聯系的隱喻性過程。在記錄2中,為了學習文章《去麥當勞吃快餐》,教師充分調動兒童的認知圖式知識:先由圖片的介紹引出快餐店,再設想會發生的情景,最后進入課文的學習。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兒童英語學習過程是一個利用先前知識(母語系統或目標圖式認知系統)去理解目標語的隱喻性過程。教師理解并利用這一特征,加入了相應的隱喻性策略,促進了兒童英語學習。
2.隱喻策略的運用是否符合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隱喻性特征
小學低年級兒童(一年級到三年級)的隱喻性思維具有直觀性和擬人化特征;小學高年級學生則表現出抽象化和系統性的隱喻性思維。在真實的兒童英語授課過程中,教師是否能調整隱喻策略來適應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隱喻性特征?
記錄3:(T1)26個英語字母的復習
T: We have finished learning 26 English letters.This is a slide, and it is letter…
T: We can remember: “A is a slide…and Z is a beautiful duck.”
在T1班中,兒童年齡在5至7歲之間,隱喻性思維(直觀性和擬人化)在授課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從記錄3可以看出,教師運用圖片對兒童進行最直觀的,且具有擬人化的幫助,讓兒童通過圖形隱喻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記錄4:(T3)系統學習動作短語
T: In these pictures, children do different things. For example, in picture1, what does the boy do?
Ss: Draw pictures.
教師將15個動詞短語作為一個整體知識系統性地教授給學生,符合了這個階段兒童(10歲到11歲)系統性隱喻思維的特征。在第二周的問卷調查中發現:12個學生能完全記住15個短語,7個學生記住10至12個,5個學生記住6至8個,4個學生記住少于5個。
記錄5:(T3)閱讀“Packaging A Person”
To displaypersonal charm is important for one to understand oneself. A young person, especiallya girl, shining with beauty, is the lucky dog of the God. But, the Youth comes and goesin a minute. Packaging for the middle-aged person is to hide the furrows ploughed by time. Elderly people are beautiful too if theirriver of lifeare running its way. There is no need to dye the hair the snow-capped mountainis a beautiful picture too.
這篇文章用來檢測T3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中黑體字是需要被隱喻性理解的。如“Display”一般是用在“商品”領域,它的出現是基于“人是商品”這一根隱喻;“shining with beauty”需要“美是光亮”的根隱喻支撐;“youth comes and goes…”和“river of life”涉及到隱喻“時間的流逝是動態的”;“the furrows ploughed by time”能夠被“人是一片土地”的隱喻所解釋;“the snow-capped mountain”用來修飾老人的頭頂,也涉及到圖像隱喻。在第二周對學生作業(中文翻譯)的檢查中發現,28位學生完整并較準確地理解了所有的隱喻,其抽象性隱喻性思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教師使用的隱喻性策略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
記錄6:(T1)新歌“Good morning to you”
T: If today is XiaoMing’s birthday, we will sing “Happy Birthday”song. Now, we will learn a new song. Listen: “Good morning to you, good morning dear teacher, good morning to you!”
這一首新歌與生日歌是同一曲調,教師在教授T1班兒童時將后者作為了構建隱喻認知的平臺,讓兒童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T: Ok, let’s read the article.
在記錄6中,教師從新知識的導入和單詞的構建兩個方面使用了理解性隱喻策略,在這種隱喻性認知的基礎上,隱喻激發了相應的背景知識,而被激活的知識就填補了語義空缺,并促進了語篇的理解。
四、結語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在兒童英語學習班中存在使用隱喻性策略的基礎,因為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圖解性知識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利用了兒童的這一思維特征,并且著重體現在新知識的導入、單詞的構建和語篇分析中。
然而本研究所選擇的三個英語特長班的教師均學習過二語習得理論,對兒童心理特征有一定了解。在這樣的班級中,隱喻性策略的使用范圍,頻率和質量都有待提高,那么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情況更待改善。所以培養教師對兒童隱喻性思維特征的認識,提高教師自身對隱喻性策略的有意識的使用,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白麗芳.兒童隱喻思維的特點及其發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4).
[2]周榕.兒童時間隱喻能力發展趨勢初探.現代外語,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