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等領域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要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校企必須深入合作,對現有的高職課程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革,必須消除傳統的、固有的課程體系建立的觀念,構建出具有高職特色的、能夠體現出“以崗位技能為導向,以學生為本位”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崗位對高職學生技能和應用的要求。
關鍵詞: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課程體系 雙師團隊
高職高專課程體系的建設是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是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是一個能夠實際操作的、目標非常明確的、工作任務十分清晰的、符合市場和崗位對人才需求的具體的方案。其方案落腳的重點,就是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體系成為人才培養方案的中心內容,成為各高職院校研究的重點領域。
一、移動互聯網絡課程體系架設背景
(一)產業發展背景
國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400萬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900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到1000萬人左右)”。由于信息化對各類經濟的巨大影響,信息技術高技能人才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緊缺的專門人才。
移動互聯網正成為繼互聯網后新的增長點,iOS、Android應用軟件開發工程師將成為ICT行業炙手可熱的崗位,行業對人才需求巨大。
(二)移動互聯網絡人才培養規格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熟練運用計算機高級語言進行程序編寫的能力,理解現代軟件設計的思想并具有良好編碼習慣,能獨立完成移動終端上App的策劃、設計、編碼、測試和發布等工作,積累了一定的項目經驗符合企業對移動互聯網軟件的應用開發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移動互聯網絡專業建設內容
為全面提升培養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設計與應用的專門化人才,構建實施“課堂、實訓中心、產教工作室”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共育共管”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創新設計與實踐“校企協同、項目工單”的教學模式;共同投入建成符合產業發展的生產型和職業培訓基地;打造一支具備較強的理論與技能并舉的教學能力、能進行項目開發的一流“產教融合”教學團隊;提供具有多元化的技術和社會服務。
二、移動互聯網絡課程體系架設舉措與方法
(一)人才培養模式上的突破與創新
1.時間上的“突破”。打破了以往止步于只有在第三學年到企業實習的局限,實施第一學年養成學生基本素質和基礎技能,第二學年養成學生職業素質和崗位核心技能并對核心崗位進行輪崗訓練,第三學年提升學生高素質并根據自身特質情況進行選崗頂崗實習,并積累崗位工作經驗。
2.空間上的“突破”。從“單個企業”的合作走向多家企業“深度”合作,探索符合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生態鏈。從“課堂”走向“工作室”(校中廠),真正實現“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校企協同的教學模式。
3.專業內涵建設上的“突破”。從“招生”到“就業”體現校企合作“六個共建”的內容上,即共建人才培養實施方案與計劃、共建課程體系、共建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過程、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訓基地、共建考核標準和指導就業等六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合作。
4.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突破”。通過建設軟件開發、多媒體設計與制作、網絡工程、計算機維修團隊、聯通營業廳運維等學生工作室,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拓展高職學生綜合素養和信息化水平。
(二)產業結構調整,催生課程體系重構
經過IT行業、企業以及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將本專業的崗位需求作了分析,確定了本專業的崗位群,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以學生職業素養和核心崗位技能培養為本,實施輪崗的方式順應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通過政府指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三方共同進行課程體系重構,形成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的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
(三)實施校企協同下“項目工單”教學模式
推行“項目工單”教學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校企資源,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輪崗、選崗頂崗形式。通過校企教學團隊1︰1配置,形成企業骨干工程師提供最新技術支持和資源支持,專業骨干教師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四)凝聚校企合力,發揮“產、學、研”教學團隊活力
以“產教工作室”為主戰場,專任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開展科研,共同為社會服務,增強“雙師素質”。一方面,由企業培訓專任教師的項目研發能力、崗位技能、企業培訓師能力等;另一方面,通過培訓企業工程師教學方法,由專任教師帶教企業工程師等方法,提高企業工程師的講課技巧。
(五)面向市場的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
建立面向市場的“課堂、實訓室、公司”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形式是建立產教工作室。使工作室成為新型“產、學、教”的理實一體實習實訓基地,使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完成由大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身份轉變,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得到廣泛鍛煉,實現了專業教學、產品研發、生產經營、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對外展示、交流等多種功能。
三、移動互聯網絡課程體系架設的保障措施
(一)創建特色專業,搭建“互利雙贏”的校企戰略合作平臺
1.調動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積極性。企業身份從被動接受的配角到積極參與的主角,全方位、全過程共同改革和實踐計算機應用專業(移動互聯網軟件的應用開發方向)人才培養模式。
2.完善了深度校企合作機制。本專業建立了由行業直接指導,企業高層領導參與,專業骨干教師和企業一線工程師共同組成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并由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領導擔任委員會主任,一起從頂層共同設計課程體系, 從根本上把握方向,緊貼崗位需求。
(二)課程體系建設信息化技術支撐
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一方面,利用校園信息化教學資源CRP平臺,創建精品課程的“空中課堂”,讓學生充分進行資源的享用和互動。另一方面,積極通過校企戰略合作,充分對接和利用企業領先的數字技術資源,引進和接入行業主導大型中央企業的先進技術、培訓資源。通過深入合作、平臺對接、資源共享等多方面的舉措,為專業資源庫建設形成領先的建設基礎。
(三)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
通過與企業“六個共建”,根據市場調查信息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分析評價,動態地調整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共同考核機制,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業務能力、敬業精神、工作實績、今后展望等考核與質量評價;建立學生就業對口質量和企業滿意度的工作小組,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胡國平.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衛生教育職業.
[2]李海燕.試論職業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國校外教育.
[3]簡祖平.以能力為本位構建高職課程體系.科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