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一個十分龐雜的系統教育,語文教學中處處皆可見:忠、孝、禮、儀……其源泉猶如涓涓之流水,散落于語文教學中,不可計數。盡管語文課堂教學是德育主干線,但由于語文教材是按照知能訓練需要而編排的,這其間的德育因素與德育訓練系統先后不一致,深淺不相同。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只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不能追求自成一整體。故結合學科特點,聯系學生思想實際來進行。語文學科,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弘揚古今中外的優秀道德品質,肩負著雙重的任務。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方式 方法 步驟
教書必先育人,這是每一個教育者始終堅信的一點,也是始終堅持實踐的一點。因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見載于史籍,傳承于教育,而具體的繼承工具便是語文教學。我國古代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百工技藝教育,其均是以德性為主兼及智性的人文教育。人才的前提是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是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也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才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教育。
然而,德育現狀卻令人憂慮。盡管中學教育將德育擺在首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可行的檢測手段,學校、家長、社會對教育的認可率仍然是升學率、重點率、名牌率。真正有實效長抓不懈的德育活動常被復習補課時間侵占,僅有的活動也是看年看月(如“五·四”“國慶節”等上級組織比賽)。使用的教材也空洞乏味,口號多,理論性強。難怪有識之士評說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便是德育削弱了。于是,充分發揮德育主干線——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便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當然,這里的德育不僅指政治思想,還包含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品德,生活哲理思考,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諧的人際關系等。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呢,本文試從實施的方式、方法和步驟三個大方面來分析。
一、實施的方式
我們要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根據課文的課時安排,對教學步驟和訓練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對學生做到寓德于教。
二、實施的方法及步驟
實施的方法及步驟就是要文道結合,培養道德素質。
偉大的教育者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習做人。”“文道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良好傳統。以孔子為代表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就有著卓有建樹的研究,他們所倡導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中國的教育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學中,我們努力繼承這一優秀傳統,并用“三結合”的方法實施德育教育。
1.德育教育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學生的語文能力,歸根結底是聽說讀寫的能力。無論培養聽說能力還是讀寫能力,都必須以一定的內容為基礎,否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循序漸進的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需要計劃地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而又有一定深度的德育素材。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能給他們思考人生,思考社會的機會,可謂一箭雙雕。
2.德育教育與課文內容相結合
我個人認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教。作為語文老師更應該如此,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教給他們一些終身受益的精神上和意志上的東西。幾百篇課文,無論文言文還是現代文,無論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有哲理的意味,人性的魅力,是一個德育素材的巨大倉庫,挖掘這些資源用以陶冶學生情操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否則簡直是對課文能源巨大的浪費,學生的成長也會因此留下太多的遺憾。操作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抓住時機,掌握火候,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在教學《師說》時,我則以內容為一張張尊師重教的幻燈片入手,從入學的那一刻開始。學生可謂是感受頗多。由此可見,課文確實蘊藏著德育教育的巨大能量,關鍵在于如何開放利用。
3.德育教育與時代特征相結合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難免出現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現象,這給學校德育帶來了種種沖突和困惑。市場經濟呼喚著高質量的學校德育,而學校德育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特點。就德育內容而言,一要更新教材觀念,二要更新道德觀念。市場經濟一日千里,而教材的改革相對滯后,有些觀念較為陳舊,如不及時更新的話,不僅無助于學生提高道德水平,還會使他們陷入迷茫之中。比如,《歐也妮·葛朗臺》根據恩格斯對《人間喜劇》的評論確定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教師如果借此而批判資本主義的罪惡,大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大凡有一定思辨能力的,能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的學生就不能接受,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也有真善美在閃光,而社會主義社會中也存在著“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現象。其實,這篇小說是從不同側面揭露了拜金主義的丑惡。社會主義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人們的思想很容易滑入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學生需要借助菲利普夫婦和葛朗臺這些文學形象反省自己的靈魂,思索周圍的人和事。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多樣化,道德出現多層次化,信仰也存在廣泛性。學生若不能明白這一點,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就容易走向極端,要么步入偏激,要么滑入悲觀。有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對做生意很感興趣,想當一個大名鼎鼎的商人。但是,我討厭討價還價,討厭人與人之間的勢利。俗話說,無奸不成商,看來我的夢想只能是五彩的泡影。”我肯定了她理想的合理性,簡單談了正在形成中的市場經濟道德規范的輪廓。“在掌握愛的藝術之前,我只算是商場上的無名小卒。我要讓愛成為我最大的武器,沒有人能抵擋的威力。”他讀著這樣的句子。眼睛里流出了亮色,以后還千方百計找來了奧格·曼狄諾所著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進行閱讀。
德育過程是一個多因素相互影響的過程,它決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樣性,不同的德育方法,在教育功能上有所側重。語文教學在德育工作中更偏向于情感的陶冶,因為情感活動在審美結構與倫理結構之間作為一種信息通道,把二者聯系起來,使語文教學的情感活動成為一種行為動力,借助這種動力的推動,道德認識、道德理想、道德信念才能向道德行為轉化,進而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我國古代傳統教育是以禮、樂、詩、書、典籍為主要內容的人文教育,而語文教育則主要繼承了傳統教育中的精華。在現代語文教學中,許多教材都是歷史大浪淘沙的結晶,如何利用好教材,用一堂堂生動的課作為工具去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是我們新一代語文教師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語文教學的探索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能把自己的學習與實踐看成是任務,而要當作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會。為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和自己所屬的社會的利益去學習、去實踐、去創作,這才是一種其樂無窮的教學境界。唯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擔負起素質教育的大任。
參考文獻:
[1]羅丹藝術論.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62.
[2]高中語文(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