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有效性有了明顯的提升。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和教學反思階段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從小學到高中,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關鍵的,尤其對于剛接觸課堂教學的小學生能否在短暫的課堂上充分吸收所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的教學行為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小學語文作為一門主要的、內容豐富的課程,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和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從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和教學反思階段等三個展現教師教學行為。
一、豐富和完善教師教學準備工作
(一)更新觀念,高效備課
在課程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師應該順應課程改革發展調整和創新自己的備課理念,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做好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領導者。
在教師自我備課過程中,應將自我反思、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相結合。在自我反思中,教師應該將之前的教學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或者先進教學模式相對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和特色之處,由此設計出符合教學改革趨勢又突顯自我教學特點的教學方案;在自我認知中,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本身在教學中的缺陷和優勢之處,并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改進缺陷,完善和發揚優勢;在自我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將以往所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進行總結,對以往的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估,以期提高自我素質和專業水平。
(二)了解學生,重視學情
新課改要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必須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從學生學習的狀態進行備課。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熟悉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其對語文知識的起點能力;其次,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性格進行熟悉和了解,這樣才有便于在課堂教學和課下輔導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實現個性化教學模式;最后,需要根據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其在課堂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準備好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方案。
(三)深入研究,全面備課
小學語文教學是離不開教材的,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教材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主要工具和載體,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首先,必須深刻鉆研教材,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課本知識;其次,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和熟悉,挖掘教材內文本知識的內在聯系;最后,在研究和分析課本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保證教學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作為一種課堂任務完成,而是根據語文這一課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和對話,并且保證這種對話的平等性,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兩方面的努力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方面,教師應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尊重和關注下找到自我存在感,發揮自我個性和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而交流和溝通的形式可以是問答式、活動式等,內容可以充分結合課本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
(二)創新多種新穎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作為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新多種新穎的教學設計必然會完整一堂高效的課堂教學。具體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在教授一篇課文時,可以充分聯系學生的實際和興趣愛好,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課文內容,以此吸引學生眼球,然后組織學生表演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對話和故事等。通過利用新穎的教學設計創造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體會課文內容,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三)利用不同的提問形式
提問式和問題式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手工課件和音樂等教學工具,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直觀的提問,由此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潛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一些活動,將教學內容中的問題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提問和回答,這樣學生便可以針對這些問題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利用不同的提問法進行課堂教學,引出教學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必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反思階段強化教師反思行為
(一)提升教師自我反思的知識素養
教學反思對教師的基礎知識有著極高的要求,教學反思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依據教學情境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并能夠創造性解決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反思中要想提升教師自我反思的知識素養,教師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知識:(1)教師應擁有足夠扎實的專業知識;(2)教師必須掌握全面的教育科學知識,如心理學和教育學等;(3)教師必須擁有足夠豐富的實踐知識,包括教學情景知識、教學策略知識等。
(二)養成教學反思的良好習慣
教學反思形成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自我檢討,因此,教師要想在強化自我反思行為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養成良好的教學反思習慣。首先,教師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和習慣進行定期審視和考察,對于良好的行為則持續保持,對于不利于教學有效性提高的教學習慣則予以淘汰或改造;其次,教師要想在教學反思階段有效提高教學有效性,還必須不斷積累自己的反思,以此避免重復性的勞動和無價值的反思;最后,教師可以將自我評價和自我檢討的結論記錄下來,并針對記錄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使這些反思結果形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供以后課堂教學使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藝術性,要想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完善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師行為出發,更新教師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積累教學反思經驗,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倩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9).
[2]郭桂枝.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29).
[3]崔巒.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上)——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訓會上的講話[J].小學語文教學,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