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分析中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現狀,經研究發現,目前各高校的改革理念逐漸明確,課程評價日漸正規化,課程安排日漸合理化。但是體育課程改革依舊存在很多欠缺,如體育課程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課程結構、內容、方法和評價之間沒有統一性。體育課程改革本是復雜的全面的項目,所以需要各部門相互合作。本文就很多問題的原因,解析了影響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并相對應提出改革的方法。希望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有所幫助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高校體育 課程改革 方法 主要因素
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的體育教學,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轉變的時代,為社會輸送高水平的體育方面人才,是時代賦予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國高等體育教育要承擔的重擔。課程改革實質是欲通過新的方法、理念、制度和措施,來改變原本課程體制的存在的不足和欠缺。近些年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取得的成就、帶來的影響,促成的發展日漸引起各界的關注,成為社會熱點。因此全面的研究課程改革,能為高等體育教育事業提供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提升。
一、分析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
1.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至今取得的成果
課程評價日漸科學化。學習評價,作為實現課程既定目標的方法和完善課程建設的手段,不僅要評價學習的結果,還需評價學習的過程,即跟蹤學習過程。這種新的評價方式是既重結果又重過程的全面評價,體現出科學性合理性。同樣,對教師的評價也是如此,既要有授課水平的評價,又要有業務素養的評價。新課程評價體系體現出全面性、客觀性的特點,包含課程管理、課程內容、課程安排、課程資源協調和課程目標完成水平等,這樣的課程評價是科學的、合理的。
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愈加清晰明確。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平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更加人性化教學,學生也成以前的被動輸入轉變成現在的主動汲取。學生在課程內容、授課老師、上課時間上有了自主選擇權以后,學生表現的更活潑。在積極提倡開放式、探究式的教學政策氛圍中,教師也從改變了以前呆板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引導性的加強,二者關系逐漸融洽協調,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成績。
2.體育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課程安排仍有不合理的地方,內容冗余、雜亂、針對性不強。現在依然有不少高校體育教學強調以運動技藝的傳授與學習為中心,教材的選擇也偏向于運動技藝方面。許多的課程缺乏終身受益性,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體育活動也就結束了。這些高校的教學模式與中小學沒有太大區別,難以激發大學生學習熱情。另外很多教材內容淺嘗則止,不深入,對高校的體育教學成果有很大影響。
體育教學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從實際的情況來看,以前的課程評價,尤其是學生個體評價上,只注重篩選與分級。只看重運動技能的評價,不能很好地鼓勵學生以及信息反饋,而且對學生在運動興趣、習慣上評價基本就被忽視了。這樣的選拔式評價體系,固定地按照競技體育的運動項目標準,過分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這樣組織教學課程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先天身體素質以及興趣愛好的差異,只反映出學生接受體育教學的學習成果和運動技能習得情況,導致的評價結果必然也會以偏概全,反映不了高校體育教學的真實情況和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這些主要是由于忘記了教育以育人為本的原則,使得體育教學在現實中也偏離了教育和培養運動人才的目的。
二、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對策
理清體育課程目標,拓展育人為本的教育范疇。眾所周知,體育是一門實踐課程,它不僅需要思維活動,更強調體力投入,或許正因為如此,歷來在涉及體育課程目標時,體育行為目標會不經意地成為體育課程目標的代名詞。只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運動技能”成為體育課程追求的唯一目標。2002年頒布的《綱要》雖然對體育課程目標作了歷史性突破。將其劃分為“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并分別規定了兩個目標統轄下的五個領域目標。即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但是,由于這些目標大多有隱形的和非量化的特點,從而導致迄今為止體育課程目標還深深地陷在“運動技能”的泥潭中。
教師隊伍必須轉變觀念,主動適應體育教育改革新的環境,對急需的專業項目可以聘請專家來講學、培訓和外出進修,充實教學內容,以不斷滿足學生深入學習的需要。為適應21世紀現代高校教育的需要,必須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使教師的學歷層次得到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補充和發展,不斷提高教師專業基礎理論和交叉學科的知識水平,以保持知識技術結構的合理性、適應性和先進性。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整體水平。由于教學要求不斷提高,教材難度也相應提高。如果教師不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就不能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為此,應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可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派一部分教師到體育學院短期進修,也可組織教師在職學習進修。還可報考上級學校繼續深造等,以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學校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達標標準,促進教師多學習一些理論技術、實際操作的本領。這對自身的成長和適應教學需要大有好處。
三、結束語
體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鑒于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近幾年來,我國普通高校對于體育課程教學進行著新的探索,力圖通過改革來使體育課程更好地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從整體上看,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探索,本文根據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分析原因,探索解決路徑,可能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希望讀者能提供寶貴意見,共同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陳琦.從終身體育思想審視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科學,2004,(1):40-43
[2]白文飛,徐玲.北京市中學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J].繼續教育,2002,(6):36-37.
[3]徐漢云.大學體育的改革與轉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84-86.
[4]李顯冬.民法概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