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透過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關系,結合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現狀,探究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創新性環境——創新性學習——創新性研究”三步模式,即創設良好的數學創新環境,確保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創新性學習,培養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開展數學創新性研究,提高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 邏輯思維能力 創新能力 培養模式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方向,是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迫切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而加強對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為此,下面探究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1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創新能力是人類創造性地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類產生思維、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創新能力是邏輯思維的精髓和核心。沒有邏輯思維中的創新能力,就沒有實踐中的創新。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無不益于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本身即具有創新的成分和作用,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和前提。
2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現狀
長期以來,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教育中的創新意識淡薄,許多學校存在學生為高考考試而學,教師為高考而教的做法。21世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而創新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面。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把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創新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這將成為所有數學教育者進一步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為此,通過對部分高中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測試和訪談,了解高中生數學創新能力的水平較低,需加強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3培養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三步”模式
3.1創設良好的數學創新環境,確保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
3.1.1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數學教師隊伍
教師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如果教師隊伍不具備基本的創新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就不可能達成。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創新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新的解題思路、新的解題方法、新信息、新觀念、新模型等;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大膽突破,確立創造性教學原則,這都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素質。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數學教師隊伍。
3.1.2充分利用好現行新教材資源,構建開放、和諧數學課堂
現行新教材的編排內容和設計理念,如探究、研究性課題、實際數學問題、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等,非常適合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互動探究。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學習,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好的氛圍形成一種開放、和諧的課堂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
3.1.3制定科學的評介標準和保障體系
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因此,要樹立常抓常新的工作理念,不斷進行制度革新,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作為經常性的重點,從長效機制去考慮,建立相關機制和制度,經常研究、統籌安排,抓好落實,確保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3.2通過創新性學習,培養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詹姆斯·博特金(美)、馬迪·埃曼杰拉(摩洛哥)、米爾西·馬爾茨(羅馬尼亞)等人在《學無止境》(1979)中首次提出:創新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結合學習的實踐和對未來的設想,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探索新思路、新問題、新設計、新途徑、新方法的學習活動。創新性學習的主要追求目標是自主性和整體性。創新性學習是一種能帶來變化、更新、重組和重新提出問題的學習形式。傳統的學習是維持性學習,學習者從中獲取的只是固定不變的見解、觀點、方法和規則,目的是應付已知的、重復發生的情況,增長學習者解決既定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有概念、解題、思想方法、數學建模等教學,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數學問題和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創新性學習去發現、猜想、歸納、類比、推理、質疑、探索、發散、討論和解決等數學問題和方法。通過創新性學習,促進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等能力的形成,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
3.2.1中學生數學創新興趣是培養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前提
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去創新;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學生在競爭中充分展現自我,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喜悅;創設情景、設疑啟迪,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產生的過程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興趣;利用數學中的美和教學中的美培養學生的興趣,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3.2.2學生創新思維品質是培養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關鍵
3.2.2.1鼓勵學生發現、提出、討論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項艱巨而神圣的任務。數學教學過程應是一個讓學生不斷地進行高峰體驗的過程,如果數學學習的每一個高峰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都是通過教師引導后自己一步一步走過的,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便是一個不斷的創新過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提倡學生質疑問題,樂于刨根問底,善于各抒己見。教師要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使之與數學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并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改善、創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新觀念、新方法,觀察事物時有新視角、新發現。如概念教學中,讓學生經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過程得到完整的數學概念。
3.2.2.2引發猜想、引導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國著名中學數學特級教師馬明說過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思維過程”,更確切地講“是展示和發展思維過程”。這一思維過程就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形成的規律性的理性認識過程。引發猜想、引導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促使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推動學生創新性學習,然而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如:通過典型例題,引導學生推廣、求異探索;通過新知識引發猜想、引導求新探索。讓學生以探索者的姿態去探索,從求深、求廣、求新、求異和求巧諸目的中去積極思維。
3.2.2.3積極開展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發散思維對數學問題進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從而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發現多種解答和多種結果的思維方式,因而發散思維寓于聯想、思路寬闊、尋求變異,它對推廣原命題、引申舊知識、發現新方法等具有積極的開拓作用,可見創造能力更多寓于發散思維之中。而教材的表述側重于集中思維,對于發散過程的思維描述和再現需要通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的分析來進行補充和加強。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發散性強的數學問題,適當創設問題情境,造成認知沖突,通過設問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散,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如解題教學中,可對問題的解決策略、問題的條件、問題的結論等進行發散,追求多種角度和方法去進行變相思維,
3.3開展數學創新性研究,提高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開展數學創新性研究是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造,提高學生多方面數學素質和能力的好形式。中學生求知欲強,遇事喜歡追根究底,他們在進行數學創新性研究中,富有探索性、創造性,常常表現出突破“接受學習”的水平,自己認識新事物、新現象,大膽提出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勇敢地發現、創造。從而獲得探究的體驗、發展探究能力和提高數學創新能力。如在現行的高中數學教材中增設了研究性課題,這些課題具有創新性研究,這就為數學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機會,還可以進行與數學有關的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創新性研究活動。
4結束語
在中學階段對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協調教學中的各種因素,創設民主氛圍,確保學生心理自由;采取創造性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促使學生創新性學習,激活思維能力;運用人格力量,弘揚學生個性。形成“創新性環境——創新性學習——創新性研究”三步模式,學生創新能力之花,才能結出豐碩之果。
參考文獻:
[1]鄒樺.論邏輯思維與創新.天津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1):80-81.
[2]鄭津珠.邏輯與創新.天津電大學報,2002,(1):33-35.
[3]陳咸存.發散思維與創造性思維.中學教研,2002,(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