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強化小組建設,優化課堂關系,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心,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應不斷地進行探索,不斷地進行深化。
關鍵詞:小組建設 課堂關系 責任共同體
在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大多數改革成功的學校都經歷了“建模——入模——破模”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始終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可以說,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決定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因此,強化小組建設勢在必行。
一、組建合作共同體
1.合理搭建合作小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科學組建學習小組。一般是先根據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從不同層次中抽取6~8名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小組內部做到優生、中等生、潛能生相搭配,做到興趣互補、學科互補、特長互補等。小組內又兩兩搭配組成互幫互助小組。
2.形成合作共同體。現在很多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都能將小組合理組建起來,但是,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不注意共同體的組建。小組共同體的組建,應建立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每一個學習小組都要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結合共同目標制定自己的奮斗目標,每個小組成員都要圍繞共同目標努力。小組內要制定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最終要通過小組內部兵管兵、兵帶兵和兵教兵的活動,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
二、構建責任共同體
明確小組長和組員的職責,培養小組成員的個人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樹立“人人都是責任人,個個都是責任主體”的意識,構建起責任共同體。首先,明確小組長的職責。即負責學習小組的分工,指定學習小組的發言人、記錄員;掌握學習小組成員的學習動態與進展;維持學習小組紀律;根據教師和科代表要求對小組學習活動過程進行有效的組織和控制;客觀公正地評價組內每個組員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認真填寫學習小組組內評價表;加強組間交流,博采眾長,推動學習小組建設,提高學習小組的競爭力。其次,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職責。要求小組成員做到:認真遵守校紀校規,認真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服從小組管理,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做優秀中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主動發言,力爭做到有獎必奪,有分必爭;遇到疑難問題時,要先提交小組討論,經過小組討論仍未能解決的再向老師請教;對于課堂所學知識要全部掌握,主動自我完善活動清單,做到一課一清,不留問題;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監督,經常交流學習心得,交流有關學習信息,做到全體成員共同提高;無論在課堂內、課堂外絕不做有損于小組形象的事;如果小組成員違反了有關規定,而導致本小組被扣分,責任人要在小組內做出深刻檢討,并想方設法為小組挽回損失。
通過明確職責,讓每個成員都爭做學習的主人,爭當活動的主角,讓每個成員都成為責任主體。
三、培養榮譽共同體
激發競爭意識和創設競爭機會,樹立“組興我榮,組衰我恥”的觀念,培養榮譽共同體。小組的架子搭建起來后,要加強競爭氛圍的營造,培養榮譽共同體。首先,在組間競爭中培養榮譽共同體。每一節課每一項學習活動都要引進小組競爭機制,對積極參與的小組,要及時給予定量評價,對參與質量高的小組,要及時給予肯定,如加分,對于被動或參與質量不高的組,要給予適當懲罰,如扣分。每周要對學習小組評價情況進行匯總,通過分析各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激發集體榮譽感,培養榮譽共同體。其次,在組內競爭中培養榮譽共同體。要創造平等的機會,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為小組的活動出謀劃策,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機會代表本小組參與班級競爭,讓每一個成員都能為小組爭分。同時,根據為小組做出貢獻的大小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鼓勵先進,改造后進,努力營造組內競爭氛圍。通過組內良性競爭,培養榮譽共同體。
四、凝聚價值共同體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把團體的目標分解給每一個成員,把團體的任務細化到每一個成員,把團體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成員,把團體的問題提交給每一個成員……充分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同時,把小組的榮譽分享給每一個成員,把小組的憂慮化解給每一個成員。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充分體會到自身的責任。同時,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體會到成長的滋味,讓他們愿意為自己努力,愿意為團體付出。從而凝聚成價值共同體,發揮出學習的合力。
小組建設得到強化以后,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還要不斷優化課堂關系。
1.優化學生間的關系
變單一的角色為多元的角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教室變為學室,讓學生成為他人的導師,成為他人的合作者,成為他人的支持者,成為他人的監督者,成為他人的評價者;同時,成為自身的監督者,成為自身的評價者,成為自身的改造者,甚至成為自身的引領者。
變單一的生生關系為多元的生生關系。變競爭對手為合作伙伴,為學習監督人、引路人;變合作伙伴為競爭對手,為動力源泉。讓每一個學生都離不開學習團體,讓每一個學習團體都離不開任何一個小組成員。通過優化學生間的關系,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學習的主動權,獲得發展的空間,獲得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
2.優化師生間的關系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這種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裝的知識單向傳遞的應試教育模式,讓學生先自學,然后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索,讓學生親身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自學、自說、自練,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人格,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
轉換教師的角色。把教學的重心從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轉變到研究學生的學法上,促使教師進行角色轉換。讓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編導、引導、指導、誘導上。在課堂上,教師從主演變為導演,把主演的位置讓給學生,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去。討論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外,還要給予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哪怕提出的問題是錯誤的,都要給予鼓勵,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探索精神。
樹立師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具體化,讓師生關系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變得平等。老師既可以是學生的引路人,也可以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學生既可以是老師的合作伙伴,也可以老師的導師。在分工合作、互幫互助中,建立起科學、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3.優化教和學的關系
變“教”為“導”。將教師的工作由傳授知識轉化為組織、幫助、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師生的作用得到更全面的發揮。
變“被動”為“主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把學生轉化為知識探究的主體、能力生成的主體、知識分享的主體,轉化為知識、能力相互促進的主體,把學習知識、發展能力變成學生的主體需要,把學習行為變成學生的主動行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