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語法與文化、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學習語言與語法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文化和思維方式對其的影響。然而長期以來,常規語法教學往往只注重語法形式的教授,而忽視了把語言當作一個整體,結合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來分析語法形式的意義與功能。本文將以句法為例,闡述文化、思維方式差異在漢英語法中的體現。旨在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兩種文化差異及思維差異的基礎上,更有效地掌握語法知識,從而切實提高語法能力。
關鍵詞:英語語法教學 語言 文化 思維模式
一、引言
文化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與文化對語言來說,不僅是一個存在環境的問題,還滲透到了語言形成與發展的各個方面。現在許多研究表明,語言的狀態并不都是無意識的“約定俗成”的產物,在它的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因子。語法是語言中的抽象部分,它是語言單位的組合規則。那么,像語法這樣抽象的、以結構規則為表現形式的語言成分,是否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語言是人們在改造自然、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也是人們對自然事物及事物與事物之間關系的認識結果。因此,作為語言內部規律的語法與人類認知活動的主觀邏輯有著極自然的內在關系。由此看來,語法的人文性所關聯的主要是民族文化中思維、觀念層面的內容。
因此,語言、語法與文化、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受結構主義語言觀的影響,語法教學往往只注重語言形式的教授,而沒有把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起來。一方面,導致語法課堂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學生縱然掌握語法知識,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對英語語法產生根本性的認識。目的語語法文化的缺失,往往導致母語文化的負遷移。因此,本文認為,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文化的導入。本文將以句法為例,闡述文化與思維方式差異在漢英語法中的體現。旨在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兩種文化差異及思維差異的基礎上,更有效的掌握語法知識,從而切實提高語法能力。
二、中西文化及思維綜述
文化學界的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是兩種有著鮮明差異的不同文化體系。它們最根本的差異表現在對世界萬事萬物的基本觀上。西方文化持有的是“天人相分”的宇宙觀。“將世界看成是由眾多各自獨立的物體機械結合而成的,每個物體全都具有自己的剛性界線,可以脫離整體和其他物體而獨立存在。而這種由萬事萬物機械結合而成的宇宙,又不是雜亂無章的,它上下有序,由價值高下分明的不同層次所組成。”因此西方哲學崇尚個體思維,主張人物分離,并認為整體只有在個體對立中才能存在。西方思維則表現出注重抽象,富有分析性和邏輯性的特征。人們的認知活動重分析和細節,重形式論證。這些文化、思維特點體現在語言上就構成了英語的最大特點:形合——即講究語言外在形式的結構協調:英語的詞匯有嚴格的形態變化,在句子當中強調人稱、數、格等的一致。往往用關聯詞語表明句子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和語義邏輯。因而英語語法具有外顯性的特點,語言嚴謹、清晰,富有邏輯性。
而漢民族文化持有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將世界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將所有的現象變化看成是這個唯一世界的整體狀態變化,而不是將之視為各個單獨事物的各自變化,且不相信世界中存在著絕對必然的秩序和規律。”在這一宇宙觀的指導下,中國人的哲學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注重物我交融、和諧,所以中國文化求全、求圓滿、求和諧、求對稱平衡,重個人感受和心領神會,重心理時空和時間順序。這種思維和認知的特點體現在語言中就形成了漢語的“意合”。人們通常都用“意合語法”來概況漢語語法的特點。所謂“意合語法”就是指漢語語法的結構規律主要靠語義的關聯而不是語法形式的體現。漢語語法的基本單位具有缺乏形態,充滿靈活性的特點。在搭配組合成句時,則體現出來的大都是語義規則而非語法形式規則。詞語之間的關系常在不言中,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因此語言簡約和模糊,從而導致了漢語語法的隱含性。
三、民族文化與思維對漢英語言句法結構的影響
語言學家王力曾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英語是以形合為主的語言,比較注重句子當中各個部分的邏輯關聯,句子結構嚴謹。通常來說,主語與謂語形成全局的主軸線,如有賓語與補語成分,可在主線上延伸。而定語與狀語成分則形成分支線,并通過關聯詞語與主軸線銜接。而漢語是意合語言,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人們對語義的理解往往全憑語境及語感完成。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學生往往會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不注重句與句的銜接、照應,寫出一些無關聯的句子。例如“這行李太重,我搬不動”,學生常錯誤地翻譯為“The luggage is too heavy, and I can’t carry it.”地道的表達應該是“The luggage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又如,下面一個例句,是美劇《老友記》中的一段臺詞:
I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heat. Ican’t get them back on!
這一段內容總體上是在敘述一件事情,即“因為褲子熱”“就把它脫了”,“結果卻穿不回去了”,用“so”和“but”做連接詞表明了句子之間的因果關系、轉折關系。然后用了兩個“from”說明褲子“穿不回去”的可能原因。不但句子成分齊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也交代的非常清楚。與此相反,漢語的句子結構在形式上則要隨意的多,經常借用前面的語義將句子的某個成分進行缺省。以下是電影《沒完沒了》中的一段臺詞:“讓警察逮著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是死罪。”如果加上缺省的句子成分以及各個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上句子的完整表述應該是:“(我)讓警察逮著是小事,(但)你要是在我手里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是(要被判)死罪。”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講,漢語表達意義要靠“意合”、而理解則靠“意會”“默契”。而英語往往受嚴格的規則制約,句法很少為語義讓步,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語法統轄之下,句子才能通順,表意才能精確無誤。因此,想弄懂英語句子的意義,則必須先搞清楚它的句法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在英漢互譯時,存在著“人治和法治”,“主觀和客觀”及“意合和形合”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四、結語
以上分析表明,語法與文化、思維之間確實有著表里對應的關系。如果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法規則的同時,能向學生傳輸漢英文化思維差異方面的知識,進行漢英語法的對比教學,那么此舉不僅能改善語法課枯燥乏味的現狀,更能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避免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全面提升語法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275.
[2]王力.中國語法理論[A].王力文集:第1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35.
[3]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基金項目:2013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英語專業學生的語法能力培養-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BY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