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教學過程錄像反復回放,在課堂觀察量表基礎上以“三性”“三動”評價標準對《品質》一課進行綜合評價。細心揣摩教師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深入體會師生對文本的深刻解讀,關注師生創造性思維和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和效果。
品質知識性個性創造性杜威說:“每一個孩子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這是我聽了張金月老師《品質》這節語文課后最深的感受。《品質》這篇課文是193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劇作家約翰·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1867-1933)在1911年所寫的一部短篇小說。通過反復回放錄像,在細細品味這節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教學中,按照“三性”“三動”,即:知識性、個性、創造性、互動、主動、能動的評價標準,我用兩個詞梳理了對這堂課的理解,即:深刻、真實。
一、深刻
之所以用“深刻”一詞,體現在三個方面:深刻的知識性內涵把握,深刻的師生個性化解讀,深刻的創造性智慧靈現。
1.深刻的知識性內涵把握
在這篇小說的教學中,張老師遵循閱讀教學“整體感知——局部深化——整體升華”的一般規律,基于自身對教材的深度開發和理解精心設置了八個主干問題,并循序漸進地將其中重點的局部深化部分的主干問題設置層層追問,引出31個枝干問題,巧妙地、不露聲色地將小說的三要素融入其中,使學生很好地了解并深刻地感受了格拉斯作為一個鞋匠具有的恪守職業道德、視質量為生命、視顧客為上帝的高尚品格,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了小說以“品質”為題的內涵。
2.深刻的師生個性化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就《品質》這篇課文每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和問題設計也許都不一樣。這也給所有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本節課,張老師除了在預設的八個主干問題和在其中引發的31個追問中體現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開發,更多地體現在課堂上無論是對“格斯拉有別于其他鞋匠之處在哪里?”的詮釋還是對“如何表現格斯拉靴子夢?”的理解,抑或是對“他對當時社會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卻為什么還要執著的堅守”的感悟等都充分彰顯了老師對《品質》一文的個性化解讀。同時教師開放性地、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也帶給了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空間,課堂上不時會出現學生對問題的個性化理解,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3.深刻的創造性智慧靈現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甚至在一次次回
放錄像過程中越發觸及我心靈的是學生,確切地說是那個在講臺左側第二排柱子旁邊的那個女孩子。她的幾次發言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對文章深刻地、投入的、創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讓我看到了張老師日積月累培養的痕跡。當教師在處理“文中的‘我’對格斯拉的態度,為什么‘快速離開那里’”這個難點問題時,那個角落中的女孩子,那個曾經用“衣帶漸寬終不悔”一語中的女孩子竟然說出了這樣一句經典的話語“悲劇就是把美撕碎了給人看!”在她對這個難點問題的理解中,既體現了她的主動也體現了她的能動,更體現了那一刻創造性智慧的靈動。“窺一斑可見全豹”,我們能感受到學生通過對文章的品讀,已經帶給他們心靈上的震撼!
二、真實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正因如此,也彰顯了她獨特的魅力!我想,張老師這節課的真實既體現在這是一節實質意義上的常態課,沒有任何的雕琢粉飾,就如同她本人一樣有著那么恬淡自然而又不乏深刻理性的教學風格。同時,這份“真實”還體現在拿放大鏡去審視后值得商榷的幾點看法:
1.更多學生的互動、主動和能動是否有所缺失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體現參與課堂的形式有所不同”,而且我也相信在本節課堂上絕大多數學生都在積極地思考并在內心形成了自己對文本的個性感悟。但課堂上只有28%的學生積極主動地發表個人見解,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帶給更多學生今后的思考與行動是否有所缺失?學生原本可以在課前帶著幾個問題去更加充分地預習文章,這樣是否課堂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彼此分享更多的體會和感悟,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舞臺?
2.教師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非常深刻,但對保護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調動是否還顯不足
課堂上有幾處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自己非常鮮活的個性思考,例如,對于“格斯拉與其他鞋匠有何不同從而引發的靴子的本質是什么”的這個追問,學生在教師一再引導下實際已經給出了“因為普通的靴子沒有傾注制作者更多的情感”這樣的理解,是否一定要教師用“因為格斯拉的靴子是有個性的”這樣的答案來收局?這是否在更多的預設中缺失了“豐實”?我們能保證孩子心中不會有類似“難道格斯拉就不能有別的辦法不讓自己餓死”這樣的問題嗎?如果是,是否從而就會引發對人物結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探討,讓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呢?
3.在品味“魚身”,“魚尾”繞梁中是否“魚頭”有所缺失
我想一節課45分鐘,教師一定有所取舍。但是,作為這樣一篇蘊含著濃郁時代背景的外國文學作品,畢竟離學生的現實和經歷太遠。對于這篇文章的作者——以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以擁有傳世之作《福爾賽世家》的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英國小說家高爾斯華綏的介紹是否應該舍棄?作者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時代背景的介紹是否應該舍棄?如果不舍,是否學生會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類社會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為不僅有為我們引路的先驅,更有許多默默無聞,以美好品質守護著社會良知的格斯拉式的普通人。他們雖然平凡卻彰顯著人性的光輝,這種光輝是一種穿越時空,閃耀著永恒魅力的,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綜上所述,雖然引發了我太多的問句和值得商榷的思考,但我想這問句絕不僅僅是對張老師這節課,更是自己對“教學”這個大課題的反思。細微處見深刻,平實中見真實。我認為張老師這堂課無疑是一節成功的課,她不僅成功于她的深刻,更成功于她的真實。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行走在教育這條路上的人都能逝去浮夸,撕去虛假,真正走進教育教學的真實世界,我們就一定會聆聽到花開的最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