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坐落著一座始建于12世紀中葉的古老城郭——拉巴特。這里的居民不斷接受著來自西方國家的現(xiàn)代新思潮,生活和生產(chǎn)方式卻依然保留著濃厚的中世紀風采。無疑,拉巴特是阿拉伯穆斯林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深度對話的產(chǎn)物,更是現(xiàn)代都市與歷史古城的共享遺產(chǎn)。
摩洛哥,其國名的阿拉伯語意指“最西邊,太陽落山的地方”,摩洛哥王國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國家,東部以及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緊鄰西撒哈拉,西部瀕臨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與西班牙相望。
上天用七彩的光環(huán)眷顧了這片神奇的土地,讓她有了風塵滾滾的瑰色撒哈拉沙漠,享有南方明珠之稱的赤色馬拉喀什、綠露沙黑的度假勝地阿加迪爾、五色皇城菲斯、象牙色圣城梅克內(nèi)斯、藍色山鎮(zhèn)沙夫沙萬、翠色濱海城市丹吉爾、青色堡壘拉巴特、白色浪漫之都卡薩布蘭卡、紫色的三毛荷西的故居阿尤恩。
西方人說摩洛哥是歐洲的后花園,中東人說摩洛哥是西方穆斯林世界的典范,而更多的游客覺得摩洛哥就是地中海邊的童話世界。她曾因三毛的前世鄉(xiāng)愁、卡薩布蘭卡的美麗愛情、《一千零一夜》的天方夜譚走進多少人的夢境。
今天,讓我們先走進這個伊斯蘭國度的首都拉巴特,去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悅目的美景、無處不在的歷史遺跡和那唾手可得的異國情調(diào)。
青色堡壘拉巴特
拉巴特是四大皇城之一,始建于公元12世紀的穆瓦希德王朝。其實,摩洛哥歷史上的古都,一向是內(nèi)陸的馬拉喀什和非斯兩個城市。王朝的注意力,是面向東方內(nèi)陸,而非面向西方海洋。拉巴特只在17世紀末一段非常短的時間做過王朝都城。1912年,法國統(tǒng)治期間,把首都定在拉巴特,這樣方便法國殖民政府接受來自海路的給養(yǎng),萬一政治動蕩,輕易就能獲得海上法國艦隊的支援。
現(xiàn)在的拉巴特是由兩個緊連的姐妹城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薩勒舊城。新城是1912年摩洛哥成為法國保護國后興建的,自1912年以來,一直是摩洛哥的政治首都。進入新城,西式樓房和阿拉伯民族風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樹叢中。街道兩旁,綠樹成蔭,街心花園,比比皆是。王宮、政府機關(guān)、全國高等學府都坐落在這里,充滿了現(xiàn)代化氣息。舊城薩勒為18世紀所建,具有中世紀阿拉伯式風貌,城內(nèi)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市面繁榮,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藝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產(chǎn)方式依然保留著濃厚的中世紀風采。
之所以用“青色堡壘”來形容拉巴特,是因為這里無論是清真寺還是政府機構(gòu),其建筑多是綠色的琉璃頂,政客貴族多住在這個城市。這里的住宅一般都有著寬敞的大院子,里邊種滿花草樹木。從外邊看,如果不是站在高處,幾乎看不到房子。中國的這句“自古豪門深似?!?,用在摩洛哥也非常貼切。市中心的烏達亞城堡的安靜清新和拉巴特這個城市的風格比較貼近,所以才用了“青色堡壘”來形容拉巴特。
拉巴特瀕臨大西洋,終年氣候溫和宜人,海濱風光旖旎,文物古跡誘人,有拉巴特王宮、舍拉廢墟、哈桑清真寺、穆罕默德五世墓、烏達亞城堡等名勝古跡,是旅游、消夏的好地方。
拉巴特王宮:
國王很少住的皇宮
歷史悠久的拉巴特王宮位于拉巴特市中心,占地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宮殿建筑。宮殿式樣各異,其中里雅德宮最為宏偉壯麗。
皇宮的圍墻乳白帶些淡黃色,墻上裝飾著綠色琉璃瓦,大小門窗造型均為上尖下方,窗戶上點綴著具有阿拉伯風情的花格。盡管皇宮始建于1785年,迄今已有227年歷史,但人們幾乎找不到幾張皇宮內(nèi)部的照片,使皇宮顯得非常神秘。這是因為這座皇宮并非開放的公眾場合,而是皇室起居和政府辦公的禁地。所以,摩洛哥皇室和政府的外事接待很少安排在這里。據(jù)說,這座皇宮里有許多建筑:皇室寢宮、首相官邸,甚至還有一所皇家子弟學校。
這座皇宮落成后遭遇過幾次災難,正式定都后又被“宗主國”法國定為首府,自尊心強的摩洛哥國王不愿整天和法國“太上皇”共處一城。而當年的鐵血國王哈森二世為了避免遭到暗殺,時常變換住址,也從來不在皇宮居住。有趣的是,如今摩洛哥政局穩(wěn)定,在這座最名正言順的皇宮里,新的國王穆罕默德六世雖有很多時間在那辦公,本人卻從來沒有真正在里面居住過。一是因為他父親穆罕默德五世在皇宮去世,他說住在那里很哀傷;再就是他非常迷戀自己當年在舊城薩勒的太子府,依然沒有入住皇宮。
還有傳說,為給皇宮工作人員及周邊的機構(gòu)警示國王在皇宮,皇宮特設了一個有趣的暗號,就是門口宮殿上有一扇窗,窗簾拉開了表示國王在皇宮,窗簾拉著表示國王不在皇宮。據(jù)當?shù)貙в谓榻B,比起潮濕的坐落于海邊的拉巴特,現(xiàn)在的國王更喜歡干燥的費斯。無論如何,如果你恰巧遇見皇宮廣場戒備森嚴,那八成就是國王在皇宮里。
舍拉廢墟:最浪漫的遺址
舍拉廢墟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時期的皇家陵寢遺址,位于拉巴特王宮外。眾多的旅游書中都寫道:舍拉廢墟是摩洛哥最具浪漫氣質(zhì)的遺址。1980年,它被列為摩洛哥國家重點保護文物,1995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候選名錄。
舍拉(古語“土地”的意思)古城原為腓尼基、迦太基和古羅馬帝國時代北非重要港口城市,于公元五世紀荒廢。公元十二世紀,梅里尼德王朝君主“黑蘇丹”阿布·哈桑定都拉巴特城,修筑城墻在古城遺址基礎(chǔ)上圈定皇陵。據(jù)考,其愛妃以及他本人死后均葬于陵內(nèi)。舍拉廢墟外圍城墻的正門上用古阿拉伯語記錄了當年修陵的情況,從王妃墓碑上,游人可以讀到她的生平概志。
這里曾經(jīng)是羅馬哨所,之后又是伊斯蘭王家墓地,是古羅馬和伊斯蘭兩種極端對立風格混雜的遺跡。舍拉在1775年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中被夷為廢墟,如今已成為樹木叢生和大量鸛類的棲息處,也是曼陀羅的花苑,是歷史人文和自然生命最和諧共生的遺跡。
哈桑塔:摩洛哥的精神象征
哈桑塔位于穆罕默德五世墓(國父陵)對面,是拉巴特的標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政治意義,是摩洛哥的精神象征。1995年7月1日,哈森塔也進入了世界遺產(chǎn)組織的候選名單。
哈桑塔為阿爾默哈德王朝于1196年所建,長183米、寬139米、高44米,有16道門。整個建筑群莊嚴雄偉,風格典雅,四周雕刻圖案各異,體現(xiàn)了阿拉伯穆斯林優(yōu)美的建筑工藝和摩洛哥特有的建筑風格和裝飾藝術(shù)。
當時的蘇丹曾有一個宏愿,就是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讓所有的軍隊在此禱告。無奈因缺乏經(jīng)費和地震頻發(fā),工程被迫中斷,并同哈桑塔一同毀于那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從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偉。
穆罕默德五世墓:
重要遺物陳列館
穆罕默德五世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在哈桑塔對面,是現(xiàn)代摩洛哥國父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也稱國父陵。穆罕默德五世是前國王哈桑二世的父親,逝世于1961年。其墓于1962年開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內(nèi)兩側(cè)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并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
穆罕默德五世墓為現(xiàn)代阿拉維王朝建筑風格,整體為白色輪廓,但屋頂是典型的綠色瓦片屋頂,建筑莊嚴雄偉、風格典雅:內(nèi)部由大理石裝飾,地板為花崗巖,壯觀的吊燈將室內(nèi)裝扮得更加金碧輝煌,木材皆為檀香。它不僅僅是一個陵墓,也是一個清真寺,是摩洛哥僅有的對公眾開放的圣所之一。
烏達雅城堡:
十二世紀的城中城
烏達雅城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東、布雷格雷格河入海處,瀕臨大西洋,為一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十二世紀柏柏爾王朝,后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國人占領(lǐng)。
北非國家的幾乎每座古城,除了有舊城以外,在舊城的一端,往往是制高點,都有一座Kasbach,各國拼寫不太一樣,但都是貴族或國王居住的地方,意思是城中城,起內(nèi)城防御的作用。它和我們的紫禁城不同之處在于,這里也有平民居住。
現(xiàn)存烏達雅堡對外開放的區(qū)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內(nèi)花園,為伊斯梅爾國王于17世紀所建,小巧玲瓏、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達魯西亞園林建筑的典型風格;二是博物館,分兩個展室,一個展出歷代珠寶樂器,另一個展出歷代民族服裝;三是高空平臺,為古時空中市場遺跡。
烏達雅堡于2006年7月20日進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候選名單。
拉巴特是個整潔、安靜的政治中心。她所坐擁的那些古跡,無論是皇宮廣場的舒展優(yōu)美,還是哈桑塔的厚重滄桑,以及舍拉廢墟的浪漫桀驁,烏達亞城堡的情調(diào)清新,國父陵的匠心奢華,都需要你細細地讀、靜靜地品。她沒有喧囂,也沒有驚艷,看過了,走過了,可否給了你難以忘卻的戀戀情懷?
Tips:你需要知道的當?shù)囟Y儀
1. 一般禮儀:在進入摩洛哥人家里前,你應主動提出脫鞋,在進入清真寺時則必須脫鞋。
2. 稱謂與問候:握手是習慣,不過朋友之間通常以親吻相迎。準時是約會的基本禮儀,雖然摩洛哥人很少遵守時間。
3. 款待與饋贈:摩洛哥商人會邀請你去他們家中做客,大擺筵席,持續(xù)吃上好幾個小時,但你很少會見到他們的妻子。最好不要對主人的某件所有物大加贊美,他可能會按社交慣例不得不把它奉贈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