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何時起,吃貨的時代悄然來臨。
網上誕生大批的“炫食族”,現實中冒出無數美食團,“舌尖上的XX”已經成為熱得不行的話題,從微博到微信,口水和淚水同流。很多人立下壯志豪言,“人不好吃,天誅地滅。”
美食家蔡瀾先生認為,“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么壞人。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
香港女作家李碧華在《牡丹蜘蛛面》一書中寫道,“美滿的人生,七分飽,三分醉,十足收成。如何控制是一種角力。”
可見,吃貨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流行文化。如何吃出內涵和境界,是人們亟需追求的目標。
近日,《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再度掀起收視狂潮。圍觀活色生香的場景,很多觀眾徒生“舔屏幕”的沖動。節目不僅觸及觀眾心底的鄉愁,更于細微中感知草根美食,在溫情中傳遞人性光芒,以感恩態度向那些笨拙的勞動者致敬。
舌尖走紅,美食沸騰。《舌尖上的中國2》也引發各種蝴蝶效應,推進出版業、餐飲業、文化業等的迅猛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人們吃的是美食,也是消費和文化。
“做一個優雅的吃貨”,“做一個正能量吃貨”,成為很多人的網絡簽名。用網友的話說,“如果減肥算是勵志的話,那么會做飯也是勵志!”其實,真正的吃貨不只是胡吃海塞,而是懂得憑借美食找到精神的歸宿,追求高品位的生活。
現實中,不少人擁有“別人吃什么,我也吃什么”的態度,這種從眾行為照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還有一種情況,有些高消費群體,為了獲得身份認同而有選擇性地吃,專揀貴的吃。像美食家沈宏非先生說的,從夢想吃飽到吃飽了才能做夢,本意為果腹的食物,如今拿來與文化相提并論。這是從“食物不再只為果腹的時候”開始的——或者說,“當人類開始有了‘吃飽了撐的’這種感覺的時候。”
在敏感的味蕾里,我們找到短暫的歡愉;于美食的通道里,我們獲得情感的慰藉;從食物的最末端,我們發現生活的美意。“舌尖之旅”已經上路,一頭連接著脾胃,一頭連接著心靈,愿人人都能做一枚簡單而樂活的吃貨。
吃貨部落:吃貨的世界你不懂
吃貨釋義:下得了大排檔,上得了米其林
吃貨,中性詞,指喜歡吃各類美食的人,對美食有獨特的向往和追求。他們往往很能吃、很會吃,下得了大排檔,上得了米其林,他們是凡間的美食家。2012年,伴隨央視專題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吃貨”一詞廣泛傳播和應用,衍生出“吃貨黨”、 “吃貨團”等流行熱語。
吃貨自測:以下十大標準,你符合幾項?
1. 以自稱吃貨為榮,推崇“吃自己的菜,讓別人說去吧”的人生格言,自豪感滿滿爆棚。
2. 甩開腮幫子,專注地吃,入神地吃,絕不矯情。對那些挑食的偽吃貨嚴重鄙視,什么魚太腥、肉太肥、雞蛋噎死不償命,統統見鬼去吧!
3. “美食跟身材哪個更重要?”吃貨:“身材是神馬?能吃嗎?”視身材為浮云,才是吃貨的王道。
4. 一個專業的吃貨,既是個美食家又是個評論家,曰,“見多食光,身兼數職。”
5. 吃貨大都心寬體胖。無論生活遇到挫敗,還是愛情受到傷害,都阻擋不了自己的好胃口。當舉起筷子品嘗菜肴時,幸福感被一口菜瞬間激發,堪稱“美食瑜伽”。
6. 吃貨不是傻吃胡吃,吃得多了,吃得久了,會升級為美食研究者或者吃貨極品家。自己能烹飪出上等的佳肴,擁有國際藝術范兒。
7. 在吃貨眼中,好東西要懂得分享,獨自對著一盤菜往往沒滋沒味。因此,吃貨的食友一打一打的,天下吃貨一家親。
8.“吃貨匹克精神:吃得更多,吃得更飽,吃得更好!”所以,吃貨從來不怕麻煩。你能夠自己在廚房琢磨一道步驟繁瑣的私房菜直到深更半夜嗎?專業的吃貨能!
9. 吃貨愛吃,但不等于泛泛而吃,漫無目的地吃。吃得多了,嘴巴往往比較挑剔,擁有獨特品位,追求最佳品質。
10. 吃貨久經美食江湖,煉成一個鋼鐵腸胃:硬能消化不小心滑下的魚骨頭,軟能搞定最粘嘴的團子,燙能承受冒著熱泡的湯鍋,冷能灌下手都捏不住的冷飲……
吃貨透視:吃貨四大類型,請對號入座
跟風型
此類群體以年輕人和職場白領居多。網絡上刮起什么美食旋風,他們跟著復制,吃完炫拍,然后去豆瓣小組或者網絡微博曬帖等,以證明“我吃過,我來過”。即便是什么黑暗料理,他們也舍命吃之,拉肚子跑廁所在所不辭。
火熱度:★★★★★
神點評:吃吧,吃吧,不是罪。但要跟風過頭,導致腸胃不適,集體罷工,那樣你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吃嘍!
原創型
不少家庭主婦熱衷烹飪美食,根據孩子和老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研制菜肴;或者借鑒網絡和菜譜上的做法,在此基礎上獨創,注重吸收性和營養性,以便烹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她們堪稱“廚娘”。
火熱度:★★★★
神點評:“世界各地最棒的廚師,一定是某人的媽媽。”媽媽做的菜,里面有愛的味道;吃媽媽做的菜的孩子是幸福的。
白吃型
所謂白吃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那些不會做飯、四處蹭飯以及懶得做飯的男女,或回父母家蹭飯,或混跡朋友聚餐猛吃,或依賴單位食堂工作餐;另一種是指那些經濟緊張但饞嘴愛吃的人,他們逮住各種飯局的機會白吃白喝,臨走時還打包剩菜。他們臉皮厚、嘴巴大,不顧外人評議。
火熱度:★★★★
神點評:很多吃貨都無憂無慮,很多吃貨都無牽無掛。因為他們懷揣一個共同夢想:夢想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飯店都會免費!這個夢想若是會實現,才怪呢!
精細型
有些人愛美食,但不浮躁、不跟風,追求菜品的精細度和口感,享受制作的美妙過程,像小火煲湯那樣,不怕麻煩、不怕繁瑣,熱衷一個人在家安靜地烹制美食。他們將美食視為藝術創作,追求精神的愉悅和勞動的充實。
火熱度:★★
神點評:快得停不下腳步的時代,能夠用心烹飪精細美食的人,絕對是耐得住寂寞、心靈平和的人。他們用精細烹飪詮釋一個道理——不得瑟的吃貨,才會品出人間真滋味。
吃貨家園:把日子過成一道美味
享受邊旅行邊吃的愉悅
出鏡者:榛子,女,26歲,翻譯
我從事翻譯工作,時間比較靈活,又沒有男朋友,所以我常常背上包出去旅行。各地旅行使我迷上了吃,最初是沒有鑒別地跟著別人吃,圖的是熱鬧和場面。慢慢地我掌握竅門,從導游那里討來一些技巧,升級為正宗的吃貨,可以說走到哪兒吃到哪兒。如今好多旅行,我都直奔當地美食店,顧不上欣賞美景,吃飽喝足才不枉費來過一趟。那年去廈門,廈門的小吃種類繁多,根本不知如何下手開吃。在車站等車時,有位當地老伯建議我品嘗一下沙茶面,見這種面食看上去有些古怪,我頓起抗拒之心。但品嘗過后驚喜不已,精華全在配料上,好吃得不得了。
上海的生煎包、陜西的羊肉泡饃、杭州的西湖醋魚……一路走一路吃,很多地方的招牌美食都被我一一品嘗。后來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沒事兒時回頭翻閱,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前段時間,我去臺灣旅行,到達那里以后我沒有跟團旅游,而是花錢雇了個私人導游,其實是當地的農戶。她帶我品嘗了好多不易發現的本土美味,可謂大開眼界。回來后我向閨蜜們分享,她們饞得口水直流。如果說旅行是一種釋放和排空,那么在路上邊走邊吃則是一種獲得,收獲滿滿的正能量。
家常菜是最好的美味
出鏡者:岑亮,男,32歲,營銷經理
自從工作后我很少在家吃飯,結婚后更是不常回家。妻子工作也很忙,我倆在家吃飯都是湊合。這幾年還完房貸,升職之后我才穩定下來。可是應酬飯局很多,陪客戶、請朋友、搞宴請等,飯桌上什么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我都吃過,偶爾回家再吃父母做的飯,根本提不起情緒來。他們還是沿用過去的老做法,孩子和妻子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常常是草草吃幾口,出門后再找飯館補上一頓。
那年過中秋節,姨媽一家從國外回來,我怕父母做的飯菜拿不出門,提前從超市買好食材和配料,我來掌勺。沒想到姨媽直說不好吃,想吃母親做的家常菜,我一臉尷尬。她給我講述在國外對家常菜如何思戀,見她打濕眼角,我心里一團復雜。其實,真正讓我愛上家常菜是在我查出患上輕度糖尿病后。當時我懵了,整個人萎靡不振,醫生反復強調飲食不規律,注意合理搭配、養成健康習慣,便能夠好起來。母親為此搬過來住,中午和晚上必炒兩個青菜,還經常給我包素菜水餃吃,我的血糖指標很快恢復正常。“西紅柿炒雞蛋最可貴的精神是有父親的味道,水餃的最美麗之處是有母親的指紋”,我深信不疑。
吃貨的Style:吃貨不可怕,只怕吃貨有文化
美食文化VS吃貨文化
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常常一道菜便是一個故事,一碗湯便是一段歷史,而吃貨成為時尚,吃貨文化也悄然流行。吃貨文化是美食文化的一個外延,它萌發于民間草根,崇尚自由、個性、大膽、樂活;“對吃貨而言,沒有什么事情是‘碗救’不了的”。
其實,吃貨文化中蘊含著一種自我嘲諷精神。以美食為工具,與現實碰撞、和困境死磕、向夢想奔跑,以贏得精神的勝利。當然,吃貨也是權利的自由和平等,照出平民百姓的虔誠姿態和勞動智慧,如人所說,“上有廟堂之高,下有江湖之遠。雕刻一個蘿卜,不比解道數學題簡單。”
親,喊你老公回家吃飯
網上曾有一個《讓一億人觸目驚心的不在場證明》的視頻引發無數人的關注。因為生活忙碌,人們缺席家庭飯桌已成為常態,誕生大批“都市失陪族”。日本教育者陰山英男說過,“以前在晚上的飯桌旁,孩子將一天發生的事情講給父母親聽,父母以回答問題的形式教給孩子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如今很多父母不回家吃飯,很多父親都在嘆息,不知道最近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可是當孩子想說什么時,不在場的恰恰是父親。”
從現實中看,回家吃飯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不只是為了孩子和父母,也是為了夫妻之間的和諧相處。回家吃飯,一起下廚,分權分責,打理家務,這本身也是增加感情交流、促進親密關系的契機。戀一個廚房,愛一個家,愛的真諦在此。
吃貨,讓生活變得更為高尚
微博上流行一句話,“吃貨不可怕,只怕吃貨有文化”。雖是調侃之語,但意味深遠。吃本身便是文化,比如,法國人吃出了米其林美食圣經,日本人吃出了和食文化,意大利人把對吃的熱情滲透在面條里感動了全世界……
那么,現代都市吃貨能吃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能吃出幸福,吃出豁達,吃出快樂,吃出感情,吃出高尚。所謂“高尚”,不是成為道德神壇的圣人,而是真善美的傳遞者,愛無邪的布道者,愛生活的堅強者。社會很復雜,吃貨很簡單:“問君能有幾多愁,孜然鐵板燒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