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草莓音樂節的最后一天,我和幾位國際藝人一起租了一輛大巴前往通州運河公園現場。
車上,我們七嘴八舌地聊起這最后一天的草莓音樂節該是什么樣子。來自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幾個洋人幾乎都是為了Explosions in the Sky這支享譽國際的后搖樂隊而來的,他們認為最后一天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前來。而我告訴他們,不,這將是今年草莓音樂節人次最多的一天,票早已經售罄,更不設現場購票。他們問為什么,我說因為今天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華語女演員要登臺唱歌。他們一致倒吸一口冷氣,關切地提出了兩個問題:
“為什么人們對于一個演員唱歌投入這么大關注?”
“為什么那么多華語演員總要唱歌,比如這位Maggie Cheung和Andy Lau?”
于是我花了將近三分之一個車程來向他們解釋這個現象,甚至提出國外也有所謂“演而優則唱”的演員,比如Scarlett Johansson。而后發現還是無法徹底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最后,像回答所有中外文化差異的問題一樣,我們使用了一個通用的答案:“這就是中國特色”。
以上洋老外們提及的Maggie Cheung和Andy Lau,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張曼玉和劉德華,而更多“演而優則唱”的華語影星他們并不熟知,比如張柏芝、周迅、孫儷……
張曼玉之所以成為此次草莓音樂節甚至整個5月最大的娛樂賣點的原因,和劉德華、張柏芝、周迅甚至Scarlett Johansson都不一樣。她玩樂隊,她搞暗黑系,她撕裂優雅的旗袍叛逆登臺。
音樂節似乎關注的便是這樣的人與音樂,他們不拘泥于庸碌生活中的規則和習性,放任個性。而他們所演奏和演唱的音樂,也與流水線上粗制濫造的流行音樂有著較大的區別。面對臺下幾千甚至上萬人的陣勢,不恐懼、不慌張,反而是更能釋放本真的力量。所以,盡管張曼玉在上海草莓音樂節的全盤演出遭了黑,在北京草莓音樂節的兩曲演出“引”來了狂風,但她在中年本該全身而退之時,卻以另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啟了“第二春”。單是這一點,她恐怕都比更多一炮走紅又一夜沉寂的新生代歌手,來得更令人佩服。
是什么讓張曼玉敢于在臺上歌唱?演員原本就具備了比歌手更為勇敢的氣魄,他們缺的那些音樂素養并不會成為最大的問題;再次,如果對某樣事物有著絕對可以化為行動的熱愛,又何妨不在可行動之時,迅速實現呢?
張曼玉相對于其他“演而優則唱”的華語演員有著更為自我的洞察力和見解,她自己創作、自己組建樂隊、自己選擇樂隊的風格走向,不是一個任由病態的娛樂圈產業擺布的傀儡。盡管唱得著實不好,盡管她的音樂不被大眾所理解和認可,但至少,音樂圈應該更歡迎這樣有意識的演員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