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從分析《對玉環過清江引》入手,剖析唐寅的人生感悟,分析其創作中的佛教思想內涵。通過對唐寅詩歌的品讀,圍繞唐寅體認的人生即苦,反觀佛教思想對唐寅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唐寅;清江引;佛教;人生感悟
一、佛教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佛教思想對中國古代文人產生了巨大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統治者的大力推揚有關;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能夠使人忘卻世俗的煩惱與痛苦,起到麻醉心靈的作用。文人皈依佛教通常不是主動為之,而是因為人生理想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的無奈選擇。
佛教與文人的緊密聯系使得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都受到佛教的深遠影響,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都產生了新的氣象。如文學批評論名著《文心雕龍》,其作者劉勰在佛教寺院中成長,他的作品深受佛教文學的暗示與鼓勵;梁啟超認為中國最長古詩《孔雀東南飛》受到佛教典籍《佛所行贊》影響;唐代詩人王維精通佛經,以佛教經典《維摩詰經》為自己的名、字,通過對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居生活和佛教禪理。
二、皈依佛門——唐寅的必然選擇?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并擁有極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唐寅生活的明代,是一個佛教復興的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是皇覺寺僧侶,即位后大興佛教,文人也受其影響多通佛經。這樣的大環境對唐寅產生了耳濡目染的作用,為其皈依佛門創造了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唐寅一生境遇坎坷,在他25歲那年,家中遭遇變故,一年之內父、母、妻、子離開人世。當他躊躇滿志參加科舉以求得功名時,卻牽連進科舉舞弊案,從此名聲掃地,仕途無望。如此跌宕遭遇使唐寅深刻體驗到人生的苦痛艱難,特別是科舉舞弊案后,唐寅心灰意冷,佛教的“人生即苦”和“諸行無?!钡挠^念引起了他的心理共鳴,至此唐寅正式走上了在佛教中尋求解脫的道路。
三、世事無常、淡泊名利——感悟《對玉環過清江引》
《對玉環過清江引》由“對玉環”和“清江引”兩個同屬雙調的曲牌組成的,系唐寅出獄后所作,其中包含了他遭遇人生挫折后對世情的大徹大悟,也體現出佛教對他的創作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春去春來, 白頭空自挨,花落花開,朱顏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陰如過客?!碧埔袊@時光易逝、人生無常。時光如同流水一般逝去,春去春來,花落花開,在如此循環往復中又流逝掉一年的時光,人的面容也因歲月累積而變得年輕不再。在匆匆而過的光陰中,世事如飄浮的塵埃,忽高忽低,難以捉摸。
“休慕云臺,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萊,神仙真浪猜,清閑兩字錢難買,苦把身拘礙;人生過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無別計策?!碧埔J為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蓬萊仙山都是虛假的東西,雖然現在有一些東西是掌握在你手中的,但是他們都會離你而去,最終使你感到徒勞無功?!扒彘e”是高于“名利”的存在,勞苦一生為了虛名浮利而奔波,還不如舍棄名利,使自己安心過一種清心寡欲的清閑生活。
世事無常、淡泊名利是《對玉環過清江引》中唐寅抒發最多的感悟,也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極具戲劇化色彩的坎坷生活對唐寅來說是一種磨礪,同時也是一種啟迪。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唐寅經歷了大喜大悲才看透了世事難測,而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及早尋歡樂,痛飲百萬觴,唱三千套,無常到來猶恨少?!?/p>
四、唐寅創作中的佛教思想
在唐寅的詩歌創作中,最主要體現出的佛教思想有:人生即苦、諸行無常、清靜無為三方面。
首先,普渡眾生是佛教的基本宗旨,它建立在認為一切皆苦的基礎上。人只要生活在塵世之中,總會吃各種各樣的苦,有時短暫的樂也是苦的一種變相形式。佛教的這種“人生即苦”的觀念對唐寅的人生遭遇做出了解釋,令唐寅在愁苦掙扎中獲得一絲心理安慰并希望從中尋求解脫之法門。因此,唐寅在個人詩歌創作中大量描述了生活的艱辛疾苦,他在《一世歌》中寫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比松喽?,而在有限的生命中還有很多事情令人感到煩惱萬分。
其次,佛教從根本上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無常的,萬事萬物都由因緣和合而生,均是瞬息萬變的幻象?!盁o?!彼枷胧欠鸾痰幕舅枷?。佛教認為,一切法界有情,萬事萬物都沒有恒常的存在?,F在所存在的事物,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最終都將化為虛無。
唐伯虎對佛教無常思想理解得非常深刻。他常在詩詞中闡釋這種思想。如《警世詩》中說:“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碧撇⑹朗卤扔鞒娠h移不定的短蓬和或圓缺變換的月亮,又像旋轉方向不定的風,永遠都是無常的。
最后,佛教主張修行者要看破世間名聞利養,不去追求世間浮云名利,而要清凈無為,與世無爭,以便在清靜的心態中專注于道業的成就。這種佛教思想在唐寅的詩詞中也時有表現。在《愛菜詞》中他表現出安于清凈平淡,不求名利富貴的淡然心境:“我愛菜,人愛肉,肉多不入賢人腹。廚中有碗黃齏粥,三生自有清閑福。”
唐寅作為一代風流才子,才情四溢,性情放浪。他經歷坎坷,早已看淡名利。他自甘貧賤,以詩酒為樂,也決不“催眉折腰事權貴”,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的錚錚風骨。
參考文獻:
[1]張春萍:《佛教與唐寅詩歌思想內涵》,《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
[2]王文欽:《唐寅思想初探》,《蘇州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