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自然是人生存的整體環境,古代先民對于大自然必定有對其進行解釋的觀念,而建筑則是人為的被創造出來,聯系人與宇宙的中間環節、過渡部分。所以,研究古代建筑的不同藝術特征時,必須探討建筑如何因人而存在,和中國古代人們如何根據對宇宙的自然觀來造就建筑,對于我們人類面對一個被我們如何理解的大自然,合理的改造自然、創造建筑、最終保護大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當今國際社會所普遍關注的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自然觀;建筑藝術;兩者關系
前言: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所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如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而建筑作為基本要素構成的介于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生活環境,從人類的視角看,從功能和藝術兩個方面,可以直接體現人類如何面對一個被怎樣理解的大自然,所以,對中國建筑藝術傳統諸如建筑平面構圖、形體造型、空間構成、結構與材料原理、建筑景觀意識等的研究,必然涉及古代文化觀念的作用,就自然觀的影響來分析歷史上的建筑藝術,有可能從一個特定角度了解許多傳統形式得以產生的背景依據,以及建筑形式與場所意義的關系,進而提供有益的啟示,在建筑環境創造中注重造就使人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尊敬自然的場所。
一、本文所探討的自然觀涉及以下幾個層次的意義
自然觀首先是人們對周圍自然世界的基本看法,是人類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自然觀概念的第一個層次是關于自然世界是怎樣一種存在,自然存在與運動受怎樣的法則支配,中國歷史上的神話、宗教、哲學和科學對自然存在曾做出過自己的解釋。
由對大自然的解釋生成了自然觀的第二個層次,即自然世界對于人類生存的價值是什么,在向人類無言的提供生命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之外,自然世界的權益是否需要得到尊重,人類應如何把握自然規律和利用大自然。
第三個層次是人類精神同大自然的關聯,包括審美活動中怎樣對待自然美,人類有豐富的感情,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這種高尚的生命價值在中國古代自然觀中是在同自然一體、迎合自然和接受自然的啟迪中實現,受到自然觀的左右。
二、古代中國自然觀
近代以前的中國文化,大體是幾千年一脈相承的傳承改革,考察中國傳統自然觀及其如何影響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首先也要涉及古老的神話與哲學,以及它們認識自然的方法和對民族精神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植根與早熟而穩定發展的、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文明,長期以來具有“天人合一”色彩,對大自然的實踐性依賴,影響著上古“自然崇拜”的傳承和先秦以來哲學與環境意識的發展。
中華民族先民中都曾存在著泛神論和自然崇拜的神話,神話中最初的神往往就是各種自然現象和事物本身,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神的面目不清: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之類的神話,顯然是一種被神化的生命,具有超人的力量,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能力,通過認識自然,在對大自然以人力的改造和實踐中,以合于自然規律的方式促進自然宜人地演化發展。
中國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間段內,曾把大自然看做神圣的,其關照和把握其神性的出發點在于將突出了人化的神活躍在神圣的大自然之中,認識它、利用它,使它對人日益美滿,顯示著神人存在于自然中的共性,因此,中國泛神論神話就很容易使人關注現實自然環境的作用,建筑藝術的發展也因此展開。
三、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風格
在先秦以來血脈相承的發展中,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技術基礎,產生了樓、堂、殿、閣、亭、榭等多種空間體量造型和豐富的內外雕琢彩繪裝飾,這類建筑特色構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建筑藝術,中國傳統觀念肯定認識事物的關鍵,包括審美的觀念在于悟道,創造亦要合于道,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具有把握世界中各種自然關系的現實意義,人類的“居”與“禮”同大自然的關聯,是中國建筑藝術與道相關的重要含義。
“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作為建筑的基本物理功能,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防護性的內部使用空間,從自然曠野中分隔出只屬于人的場所,同時又在實現防護的條件下利用外部自然環境的有利因素,這種功能的客觀性,以及它在中國古代民族建筑中的意義,都是直截了當無須解釋的。
這種自然觀以及同自然觀相聯系的人的生存觀、價值觀滲透到對建筑的理解中,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建筑藝術的基本取向,形成了把握這種分離出來的空間及其相關造型的特定方式:從外部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需要所產生的作用出發,強調建筑反映人類生存需迎合自然環境的一部分特點,把建筑當作人與自然間的中介,接近一種可抽象為宇宙圖示的自然作用,從外部和內外關系的角度來確定建筑藝術的場所意向,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特點。
四、中國自然觀與建筑藝術的關系
中國建筑的藝術理性,把自然環境的整體作用視為至關重要的事情,試圖在建筑內部空間同外部自然環境間建立必要的聯系,特別注意從外部關系出發考慮建筑環境的場所性質。
在注重外部自然環境的觀念下,中國傳統建筑思想肯定建筑迎合與利用良好的環境是第一位的,其自身的空間作用是第二位的,中國的風水學說,基于對自然環境生態功能的考慮,在許多時候指導著傳統聚落與建筑的選址與布局,風水模式下的自然環境是山水和合、充滿生機的形態,蘊含著自然景觀美,從功能出發在這個環境中的最佳位置營造房屋,建筑尺度和距離關系依山水形勢來控制,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環護,并使建筑美成為自然環境美的一部分。
中國建筑的功能擴大,常采取單座房屋圍繞庭院作水平展開的組合方式,中國建筑藝術強調庭院的價值,庭院房屋常常不連續或屋頂呈間斷感的界面特征,使庭院成為一個家庭或其他社會單位內部的外部場所,實現建筑空間同大自然的聯系。
參考文獻:
[1]王蔚,不同自然觀下的建筑場所藝術[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5
[2]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