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程度副詞研究在現代漢語語言學的研究中所占比重很大。這類詞語使用靈活、變化豐富,但對于程度副詞下次類劃分的研究則顯得相對缺乏。本文嘗試從語義與語用的角度入手,探討單音節極度副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心理產生變化的具體情況與原因,分析極度副詞模糊性與主觀性日益凸顯的現象。
關鍵詞:單音節極度副詞;比較對象;感情色彩
一、單音節極度副詞與比較句式
馬真在《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一書中,進行絕對程度副詞與相對程度副詞這一劃分的佐證時,采用了句式的方法進行差異的對比說明,認為相對程度副詞可用于比較句式,絕對程度副詞則不可,這當然是想說明有無比較對象的劃分標準對具體使用產生了實際的影響。但其論述中同時也指出作為相對程度副詞代表的“最”字又不可用于“比”字句,例如:
(1) a. 今天比昨天更熱。
b . 今天比昨天最熱。
也就是說,這一探討的結果是“最”可用于比較句,但不可用于“比”字句。這就不禁令人引發單音節極度副詞與比較句式間的相容性猜想。何元建在《現代漢語比較句式的句法結構》一文中曾列舉了漢語比較句的五種基本句式:“和/跟……比/相比”字句、“有”字句、“像”字句、“比”字句、“于”字句。其中,在關于單音節極度副詞的探討中涉及到的句式是“和/跟……比/相比”字句和“比”字句。查閱語料,我們能發現在很多“和/跟……比/相比”類的句子中都出現了單音節極度副詞的用法,只有“至”不常出現,例如:
(2)實現這個飛躍,我國用了兩年零八個月,與美、蘇、英、法比,速度是最快的。
(3)比起來,我這國王算是笨極了、糟透了。
這兩句例句與例(1)所用“比”字句的差別在于,含“比”的結構作為一個短語,與單音節極度副詞所在的部分通過逗號分隔了開來。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加入逗號,將例(100)的 b 句進行相同的轉換?答案是否定的,以“最”為代表,可得出如下的形式:
(4)比起昨天,今天最熱。
該句錯誤的原因正是在于上文提及的比較對象的數量問題。因為二者相比難言最,只要增加了比較對象的數量,轉換就可行了,例如:
(5)比起昨天、前天,今天最熱。
上述考察表明,關于比較句式與單音節極度副詞適用性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比”字的使用上,而是因為單純的“比”字句限制了使用者的比較模式。
二、單音節極度副詞的感情色彩
在單音節極度副詞語義不斷演化的同時,其感情色彩也在日益凸顯。所謂程度副詞內部表現程度的差異在于其比較對象數量上的差異,而一旦進行了比較就意味著使用者就要對其所述對象進行主觀評判,這就與形容詞、動詞等其他實詞以描述性質為主的使用價值出現了差異性。因此,如果一個句子中出現了程度副詞,那么這個句子就擁有了強烈的主觀情感附加值,例如:
(6) a. 謙虛是寶貴的品格。
b. 謙虛是極為寶貴的品格。
前者的適用范圍可以是理性的闡述論證,可以出現在任何語境中;而后者無疑就帶上了非官方的個人色彩,使用范圍也有所折損。上文所提到的單音節極度副詞疊加使用的可能性也正是建立在極度副詞的語義構成中客觀性弱化、主觀色彩增強的基礎上,它使得原本表意極端,也就是具有排他性的極度副詞的連續使用成為可能,不相互沖突同時也不損害可接受度。
同樣從感情色彩的角度,張誼生在《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一書中將其劃分為主觀程度副詞和客觀程度副詞,判斷的標準是主觀感情色彩的存在與否。具體而言,使用“最”、“頂”通常不含情態義,“極”、“絕”帶強烈的貶義色彩,“至”多帶褒義色彩。比如在上文提到的“最大多數”、“絕大多數”的用法中,“極”與數量詞的搭配只能修飾表示少量義之詞,如:
(7)激進的改革和私有化早就了極少數金融和企業寡頭,卻使大部分人生活倒退,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顯然在句中用“最”、“頂”來替換“極”是不成立的。因為不同于其他極度副詞的相對溫和,“極”的否定意義較為強烈,我們平時常用的表達消極色彩或貶義的事物的詞就有“極權”、“極刑”、“極左”、“極右”,而“極端”大多也是表示貶義。在感情色彩方面,更為有趣的是這些單音節極度副詞的疊加形式。我們從國家語委的語料中共搜得含“至極”作極度副詞的語料 13 條,其中 11 條“至極”都用在了表示消極意義的形容詞后,如:
(8)吳某氣憤之極,好幾次要與李某拼命,幸虧被及時制止住了。
含“絕頂”作極度副詞的語料 11 條,而其中有 9 條都用在了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后,如:
(9)世界上最美的鳥王,功德無量的英明的鳥王,聰明絕頂的鳥王。
同時,在出現“最最”的 37 條語料中,表示褒義的 16 條,貶義的 7 條,中性義的 13 條;出現“頂頂”的 12 條語料中,表示褒義的 7 條,貶義的 3 條,中性義的 2 條。兩者感情色彩的分布都顯得相對分散,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三、結語
在具體使用中,單音節極度副詞的常規感情色彩各異,且在疊加形式中并未能得到如實的再現。同時,單音節極度副詞主觀性特色不斷突出的必然結果就是客觀性的削弱,詞語原本的理性意義開始變得模糊起來。語言變化的實質是社會客觀現實所引起的心理變化。隨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進行主觀評價時可選用的比較對象日益擴大、細化,也出現了通過極度副詞疊加以滿足使用的需要。
作者簡介:白玲,女,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