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著》是余華頗具代表性的長篇小說,通過對七次死亡的描寫,一次次把人物推向命運的極端,讓人物在極端的痛苦中,展示他們和命運的對話、無奈和掙扎。《活著》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就是以最簡單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頑強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活著;命運;極端化;樂觀
孫紹振先生在其著作《文學創作論》中論及小說審美的規范時指出,小說是把人物推出正常軌道以外,把人物推向命運的極端。文學家用一種生活的變故,迫使人物進入極端的不正常的生活。曾有人說“余華顯然把生活推到了某種極端的狀態,他的故事和人物都令人難以置信。但是,余華第一次直面描寫了生活最粗陋而遠離常理的區域,卻也給人們某種震撼。”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是把人物推向命運的極端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現為把人物放在一種非常“極端”的環境中加以考察。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是個遠近聞名的敗家子,自幼頑劣,無德無行,父親恨他“不可救藥”,私塾先生斷言他“朽木不可雕也”,“長大了準能當個二流子”。果真,長大后的福貴沒學會創業理財的本事,倒是吃喝嫖賭,樣樣不落,整日里花天酒地,嗜賭成癮不說,還打罵有孕在身的妻子家珍,毫無人性可言。如果僅僅這樣,還不算處于極端之中,余華在此設置了一種極端情境,讓福貴輸光了家產,一夜之間從富人變成了窮光蛋。他爹被活活氣死,他痛改前非,安分的靠種地養家糊口。但是苦難、厄運和死亡像瘟神一樣緊緊地糾纏著他: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在戰場上死里逃生撿回一條命。回家后發現母親已病死,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成了啞巴,接著是兒子有慶因為給縣長夫人輸血,血被抽干而死,富貴痛不欲生,他想給兒子討個說法,但是縣長偏偏是讓他不忍責怪、在戰場上同生共死過的好兄弟春生,福貴欲哭無淚。福貴的女兒鳳霞因產后大出血而死,中年喪子喪女,對一個人的打擊可想而知。但是命運并沒有就此放過這個可憐人。他女兒死去不久,他的妻子家珍和女婿二喜也相繼死去。只剩下他和外孫相依為命,外孫是他全部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可就是這唯一的親人也因為吃豆撐死了。最后只剩下他一個人孤苦無依地度過晚年,而與他相依為命的僅僅只有一頭也被他起名為福貴的老水牛。
余華在看似傳統的敘述中,用一如既往的冷酷的敘述把敘述一次次推向了極端,殘忍地、像科學家一樣毫不動情地把福貴放在越來越極端的情境中煎熬,將福貴的深層感情結構一層一層撥開,層層遞進地去逼迫,去挖掘。余華抓住了人物命運中最關鍵的特征:苦難。余華用對命運的理解詮釋著現實的殘酷,用他冷酷的敘述詮釋著什么是真的苦難。因此他所有的人物就在命運的擺布下受苦,這當然有些宿命論的思想,但正是這種思想讓余華感到了生命的不可把握——借著福貴這個人物,他讓他一次次地面對著死亡,七個親人的死亡,七次命運的捉弄,而且是失去親人的捉弄,讓他充分地感受到什么是苦難。讓人物在極端的命運前,展示他們和命運的對話、無奈和掙扎。
面對命運的一次次致命打擊,眼見著相依為命的親人們相繼離去,福貴痛不欲生,卻無法和命運相抗衡,因為在命運面前,任何憤怒和反抗都是那么的蒼白無力。福貴只能默默接受現實的打擊,并承受著難以言說的痛苦。余華把自己對命運的理解融入到小說中,并使用著他慣用的極端的敘述。在波瀾不驚的敘述表面,一幕幕血腥和慘烈的畫面充斥在讀者的頭腦中,使讀者為福貴的悲慘命運深感同情的同時,體會到命運的強悍,感受到人類在現實面前的無力感。《活著》就是一部苦難史,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讓人應接不暇,令人窒息和絕望。可福貴卻始終堅信,即使生活是最為悲慘的,即使命運是最為殘酷的,自己也應該鼓足勇氣和拼足力量熬過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這種對苦難命運的接受,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場自我身心的全面較量與抗爭。福貴也是如此。在所有的苦難過去之后,福貴的深層情感結構一層一層的剝開之后,作者讓讀者看到了他對世界樂觀的態度。福貴最后回憶自己的一生時,曾不無感慨地說:“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我爹指著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后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盡管命運多舛,孤苦無依,福貴既沒有血淚的控訴,也沒有半點的怨言。有的只是福貴在這種苦難生活中磨練出來的寬闊的忍耐。以致遇到再大的苦難,福貴也能將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頑強地存活下來。因為他知道,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希望。這是需要人生大的歷煉的,只有看透了生死看透了命運的人才能夠面對死亡時平靜自若。
參考文獻:
[1] 孫紹振,文學創作論[M].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2] 王世誠,向死而生 余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洪治綱,余華評傳[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4] 王達敏,論余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余華,活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6] 劉瑤,直面死亡——論余華《活著》[J].美麗中國.2009
[7] 孫蕾,活著的真是——讀余華的《活著》[J].成功(教育).2009(11)
[8] 林喜敬,從《活著》看余華的生存哲學[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8
[9] 謝有順,余華:活著及其待解的問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張妍(1987.8-),女,吉林省九臺市人,東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