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憑借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與手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如今我們對于他的研究不僅局限在詩詞之內,更多關注到他的生活環境。近年來他與堂妹之間的關系逐漸被世人重視,本文就對堂妹小二娘生平、蘇小妹的原型及蘇軾與堂妹之間的深厚親情做一個簡要的概述。
關鍵詞:蘇軾;小二娘;蘇小妹;感情辨析
一、蘇軾的堂妹——德化縣君
據《蘇軾年譜》記載,蘇軾堂兄妹共有十六人,蘇軾為十六兄妹之十三,其中“堂姊妹五人,其可考者四。”[1]在《伯父墓表》有:“女四人,長適進士楊薦,次適進士王東美,次適遂州節度判官任更,季適宣德郎柳子文。”可見,蘇軾堂妹可考證的就只有二伯蘇渙之女德化縣君一人,即小二娘,是蘇軾堂兄妹中最小的。據族譜可知,小二娘出生在1039年,后嫁給柳瑾的兒子柳子文。據蘇軾寫給堂妹的《祭亡妹德化縣君》中有“玉立二甥,實華我門”,可知小二娘和柳子文育有二兒。小二娘極有才華,蘇軾寫給柳子玉的祭文中有:“逝者如風,赴來愈年。一慟海徼,催胸破肝。痛我令妹,天獨與賢。德如召南,壽甫見孫”。蘇軾寫給小二娘的祭文也有“維我令妹,慈孝溫文”,據此可知小二娘確是“天獨與賢”。
小二娘在元符元年(1096年)四月十九日去世。蘇軾書信《與程之才》第六十五簡有:“近得柳仲遠書,報妹聞此,情懷割裂,閑報之爾。”蘇軾悲痛萬分地寫了一封《與外甥柳宏書》給堂妹的兒子,信中說“人來得書,北歸萬里,無是言者,獨不見我令妹、賢妹夫,此心如割,介夫何負亦早逝,念之痛不去心,相見當一慟哭以瀉之。”可見,他對堂妹的去世感到十分痛心。
對于柳氏父子,蘇軾最早認識的并不是妹夫柳子文,而是柳子文的父親柳瑾。“瑾,丹徒人,其子子文,為伯父渙之婿。”“送柳子玉詩有《次韻柳子玉郎中見寄》首云‘新年如是識君初’,是其來在本年年初。”[2]熙寧三年(1070年)春天,柳瑾曾拜訪過蘇軾和蘇轍,三人一同寫詩。熙寧十年(1077)柳子玉去世時,“弟轍作挽詞,蘇軾作祭文。”[3]由此可見,蘇軾與柳子玉的友情十分深厚。
馮夢龍的《醒世恒言》第十一卷有“蘇小妹三難新郎”篇,一直以來大家都羨慕蘇小妹的聰明與博學。蘇軾是當時有名的才子,故事廣為流傳,然而東坡著作卻沒有蘇小妹的記載。而且蘇軾并沒有同胞妹妹,蘇軾姐妹中最小的是八娘,但她的年齡比蘇軾還大一歲,所以她是蘇東坡的姐姐,而非妹妹。更何況秦觀的妻子并不是蘇小妹,而是徐文美,是曾任潭州寧鄉主簿徐成甫的女兒。可見,歷年來有關蘇小妹的故事大多都沒有根據,與現實相差甚遠。因此我們可以聯想到,野史中的蘇小妹原型大概就是小二娘,她倆有很多相似之處,蘇軾與她是堂兄妹,并且小二娘富有才華,二人感情深厚,又嫁給了才子,因而也就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有關蘇軾與蘇小妹故事的原材料。
二、堂兄妹感情辨析
小二娘是蘇軾唯一的妹妹,二人感情深厚,也因此被認為他愛戀自己的堂妹。現代學界對蘇軾與堂妹的感情仍有爭辯,但我們可以確定,蘇軾是一個重感情之人,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至于他和堂妹小二娘之間的感情,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深厚的親情,可用蘇軾與小二娘的感情以及他對妻子的感情加以論證。
首先,從歷史事實來看,蘇軾和堂妹的感情十分要好。1096年4月小二娘突然去世,蘇東坡得到消息是三個月之后,那時他還在流放,當聽到堂妹的死訊時蘇軾十分悲痛,寫了一封信給表哥程之才“近得柳仲遠書,報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于定州,柳見作定簽也。遠地聞此,情懷割裂,閑報之爾。”多年后,當晚年的蘇軾被赦北歸時,曾專程到堂妹的墳前看望,并寫下悼文《祭亡妹德化縣君文》,蘇軾在祭文中贊頌了堂妹的品格“維我令妹,慈孝溫文,事姑如母,敬夫如賓。玉立二甥,實華我門。”對于堂妹的去世,他十分悲痛,說道“萬里海涯,百日訃聞,拊棺何在?夢淚濡茵,長號北風,寓此一樽。”[4]在悼文中蘇軾感嘆“嗚呼!宮傅之孫,十有六人。契闊死生,四人僅存。”蘇軾聞知堂妹去逝的消息,再想到自己堂兄妹十六人,十二人已經過世,只剩下自己與弟弟蘇轍等四個,“情懷割裂”。通過祭文,我們可以看到蘇軾與堂妹感情極深,并不亞于同胞兄妹,這篇祭文寫得深情動人。
其次,我們可以從蘇軾和妻子之間的感情側面證明他和小二娘之間的深厚親情。蘇軾之妻叫王弗,是蘇軾的賢內助,在蘇軾待人接物和讀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后去世,這對他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蘇軾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給了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與蘇軾共同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蘇軾的侍妾叫王朝云,在蘇軾最困難之時陪伴他共同南下到惠州,他身邊的侍妾紛紛離去,王朝云卻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去世之后,蘇軾一直獨居。由此可見,蘇軾是一個重感情之人,而他和堂妹小二娘之間是一種很深的兄妹情。
蘇軾堪稱中國文學巨匠,他比冠之年就已經“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5] 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開創了新的局面。正因為蘇軾在文學領域有如此地位,因而他的生活,甚至是他的情感都為世人關注。對于其堂妹,我們似乎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蘇軾是否有一段不應有的兄妹之情,而更多地要看到二人之間的深厚感情,透過其堂妹看到蘇軾為人之真的可貴。
參考文獻:
[1]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第8頁。
[2]同上,第173頁。
[3]同上,第347頁。
[4]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第1959頁。
[5] [元]脫脫等:《宋氏》,中華書局,2008年,第108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