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納博科夫的成名作《洛麗塔》被認為是一部有關童話戲仿的小說。本文旨在通過對俄國形式主義者弗·雅·普羅普故事形態學的探討,從童話故事的人物角色功能和角色功能行動圈的角度來分析這部經典之作的童話性的戲仿。
關鍵詞:童話;洛麗塔;功能;行動圈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以《洛麗塔》聞名世界文壇,作為一名俄裔美籍作家,在他心中,永遠縈繞著揮之不去的俄羅斯情結,如其作品《普寧》《眼睛》等,小說中時常會出現俄語短語和俄國人名,就連同《洛麗塔》,也是由一個名為《魔法師》的俄文短篇小說改編而來。[1]細讀《洛麗塔》,我們會發現,這也是一部對童話故事戲仿的作品。納博科夫自己也曾在《文學講稿》中說過:“偉大的小說往往是偉大的童話。”[2]本文擬從弗·雅·普羅普的功能性角度來闡釋其童話戲仿。在對100個俄羅斯童話故事的形態比較分析中,普羅普指出,童話故事都有內在不變的形態結構,有不變的因素和可變的因素,變換的是角色的名稱(以及他們的物品),不變的是他們的行動或功能。所謂功能,“即故事中主要人物對情節發展有意的行動”,是故事的基本因素。[3]在其代表作《故事形態學》中,普羅普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依次排列出31項功能,又將功能按角色進行了歸納和劃分,提出了7個“行動圈”的概念。所謂“行動圈”,他認為很多功能是在一定范圍里聯結在一起的,這些范圍整體上與完成者相對應,形成“行動圈”,以此涵蓋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的行動。本文試從角色功能及角色功能行動圈兩個方面來論述《洛麗塔》的童話戲仿。
一、角色功能
普羅普認為,所有俄國童話故事,都是從其總結的31項功能來重復演變的,都具有相同的結構與體系。下面就從普羅普的31項功能來分析納博科夫是如何進行童話戲仿的。
《洛麗塔》分為三部分:虛構前言,正文,作者后記,而正文內容又分為一、二兩部分。本文主要研討《洛麗塔》正文第二部分內容的角色功能。書中第二十二章,洛麗塔生病后被奎爾蒂拐走,她從此逃離了亨伯特的魔掌。此處對應31項功能的第8項,“加害”,即對頭給一個家庭成員帶來危害或損失,加害行為的形式各種各樣,其中一項就包括對頭掠走一個人。亨伯特的情敵(對頭)奎爾蒂拐走了洛麗塔,使他從此失去了自己的至愛,這對他來說應該是巨大的損失。第二十三、四章,對應第十一項(主人公離家)。失去洛麗塔后,亨伯特開始了他的“偵探”路程,而一次次的追查“真兇”的失敗,使亨伯特又一次陷入了傷心絕望的深崖中,這種失去至親的感覺,毫無音信失魂落魄的感覺,對亨伯特來說是一次深刻的,巨大的精神創傷,此處恰好對應31項功能中的第十二項(主人公經受考驗),對洛麗塔的思念對亨伯特是極大的精神考驗。三年過去后,亨伯特意外的收到洛麗塔的信件,得知洛麗塔已身懷六甲,得知洛麗塔急需物質上的供給,亨伯特滿懷激動之情去見了自己的“情人”,當被告知真正的對手是奎爾蒂,多年來縈繞在他心頭的謎團終于有了答案,此處對應第二十六項(難題被解答)。亨伯特終于知曉原來和他玩文字游戲,原來美國之旅時路途的跟蹤者,原來拐走自己至親至愛的人是奎爾蒂。憤怒之下,找到奎爾蒂的住所,最終槍殺了他。此處對應第三十項,敵人受到懲罰。其實,到此為止,奎爾蒂的死已經常規性的戲仿了童話故事中第31項功能的“圓滿結局”,即主人公成婚并加冕為王,只是故事的本身還在于自身區別于一般童話故事的不同性,小說并沒有安排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結局,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畸形的愛戀,這種不健康,不合倫理道德的愛是不會被社會提倡,不會被大眾接受的。小說以男主人公在獄中的死和女主人公在難產中的死作為一個最終的結局,出乎我們的意料,但卻是小說的精心安排。戲仿俄國童話故事,但又區別于童話,《洛麗塔》的價值遠遠高于一般的童話故事的價值。
二、角色功能的“行動圈”
在總結31項功能的基礎上,普羅普提出行動圈的概念。不同角色對應著不同的行動圈,但同時,同一行動圈也有可能對應各種不同的角色。在《洛麗塔》中,人物角色功能的行動圈對應,總結為以下三點:
1.對頭(加害者)的行動圈
從亨伯特入住黑玆家,從亨伯特對洛麗塔的一見鐘情開始,黑玆就已經成為了亨伯特的眼中釘,他怨恨黑玆不能單獨給他和洛麗塔私人空間,他反對黑玆把洛麗塔送往Q營地,他痛恨黑玆,尤其是她的身份-洛麗塔的母親,因為母親的在場,他不能如愿的肆無忌憚的去愛洛麗塔,也因為黑玆對他的愛,無形中拉開了他與洛麗塔的距離。是黑玆的存在,成為他與洛麗塔相愛的絆腳石,成為亨伯特的對頭。而對于奎爾蒂,他是亨伯特最大的敵人(對頭)。由于對洛麗塔瘋狂的愛,亨伯特總是小心翼翼的照顧她,呵護她,處處盯著她,看管著她,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對洛麗塔的愛中,可就這樣,洛麗塔最終還是被奎爾蒂拐走了。奎爾蒂奪走了亨伯特的愛人,破壞了亨伯特的家庭,面對如此落魄的生活,處于絕望的亨伯特,最終槍殺了奎爾蒂,解決了他的最大對手。然而,對于這種違法行為,亨伯特最終也受到了懲罰。
2. 相助者的行動圈
這里的相助者可以歸結為無生命的火和有生命的黑玆。故事一開始,主人公因為一把火的命運,得到了畢生難忘的經歷和刻骨銘心的回憶。因為一把火的毀壞,他不得不另尋安身之處,由于朋友的推薦,他找到了黑玆家,也是因為黑玆的“幫助”,他才有機會認識洛麗塔,他才有之后擁有的一切。起初,是這團火把他推向了黑玆家,而故事中的第二位相助者就是黑玆,由于黑玆對亨伯特的迷戀,她極力推薦自家的住房條件,她帶領亨伯特參觀房子,無奈的亨伯特,直到來到一個草坪,看到清純,嬌媚,恬靜的少女洛麗塔,他才決定留下來。是黑玆給了他這個認識洛麗塔的機會,而在故事的進展中,亨伯特與黑玆結婚,以結婚為由,他是想留下來一直陪在洛麗塔的身邊。因為黑玆偷窺亨伯特的日記,她才知道自己被騙,結果在車禍中身亡。黑玆的死,無形中又給亨伯特創造了機會,他借此良機把洛麗塔從夏令營地接回來,開始了他們的美國之旅和放蕩的生活。
3. 主人公的行動圈
整個故事都是圍繞亨伯特展開的,由于初戀安娜貝爾的不幸死亡,造就了亨伯特的戀童癖,這種刻骨銘心的初戀成了他終身的缺憾。帶著早期不能釋懷的愛戀的缺失,他一直在尋找他的性感少女(年齡在9到12歲),直到遇到性感嫵媚的洛麗塔,他們開始了二人奢靡放蕩的生活。洛麗塔被奎爾蒂拐走后,傷心絕望的亨伯特又開始了他的“偵探”生活,直到3年后收到洛麗塔的一封求助信(她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得知拐騙洛麗塔的“兇手”后,他槍殺了奎爾蒂。整個故事就是圍繞他的這段戀童癖的經歷開始,發展,結束的,以主人公情感的缺陷開始,為了滿足他的戀童情結,故事又以主人公的尋找獵物-得到獵物-享受獵物-丟失獵物為主線,引出了一系列其他人物如洛麗塔,黑玆,奎爾蒂的出現,最后故事以悲劇,各個人物的死亡為結局,最終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結語:一部童話戲仿的小說《洛麗塔》,似于童話,卻又非真正的童話。納博科夫根據童話戲仿這一手段,創造了這部小說的偉大神秘性。故事不像童話的情節安排,帶有虛構性,而是以一種真實的敘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讀者誤以為這是一部真人真事兒的畸形情愛故事。故事不像童話的結局,總是以一個美好的尾聲卸下帷幕,而是以各個人物的悲劇作為故事的完結。從普羅普有關功能的理論角度,從人物角色的功能及行動圈的論述,我們重新界定與闡釋了《洛麗塔》的童話戲仿性。“源于童話,卻又高于童話”,納博科夫高超的藝術追求和魅力體現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文學駕馭能力。同時,他又化陳舊為新穎,從傳統的童話故事中,模擬出了經典的童話戲仿小說,從而激發讀者的審美熱情,給讀者帶來了新的視角與理解。
注釋:
[1]汪小玲:《納博科夫小說藝術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頁,第40頁。
[2]劉玲:“《洛麗塔》的童話故事的戲仿”,《文教資料》,2011年第5期,第22頁。
[3]譚君強:《敘事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
參考文獻:
[1]程正民:“普羅普的故事結構研究和歷史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學報》5(2012):82-86。
[2]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主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故事形態學》,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 2006。
[4]劉玲:“《洛麗塔》的童話故事的戲仿”,《文教資料》5(2011):22-23。
[5]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汪小玲:《納博科夫小說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7]顏丙香:“小說《洛麗塔》中人物的童話色彩”,《遼寧行政學院學報》4(200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