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蕭紅用火的冰的心描寫了在生死場上生活著的農人的冷冷清清的生死,折射出一個時代農人的生活境遇。在文中作者寄托了自己的永久的憧憬與追求——溫暖和愛。同時用既似無情而又滿含溫情的筆觸,富于詩意的語言來呈現生死場上的生生死死。陰冷的畫面背后蘊
關鍵詞:憧憬;追求;寂寞;陰冷
《生死場》寫成于1934年9月,它描述了在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部農村市鎮的生活圖景。在文中,蕭紅給我們展示了北方人民對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他們的吃、睡、勞作都如同動物一般,糊糊涂涂地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在這種生與死的輪回中,我們看到了蕭紅小說濃郁的人情味,以及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深刻與犀利。
一、冷冷清清生死場
《生死場》直呈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副冷冷清清的生死畫面,這里的人們生活 死寂,陰冷,毫無生趣。如果說蕭紅在其后的小說《小城三月》中描繪了一群“渾渾噩噩的生,糊糊涂涂的死”的人群,那么在《生死場》中,作者則更是以深沉的視角來審視生死及生死輪回的大問題。人為著死而生,又為著生而死,在東北這片原始閉塞的鄉村市鎮,農人與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他們的生活方式近乎是無意識的,他們貧苦無依,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饑餓和疾病的煎熬。只知道碌碌的活著,悄悄的死去。時而如豬,時而如狗,生得沉重,死得也毫無動靜和哀憫。《生死場》的整體氛圍“如死般的生,比死更不如的生,為了死而降臨的生”像魔鬼般的陰影籠罩在這關東大地的生死場上,時間的流逝仍不能沖淡這種格局“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舊似十年前,河水靜靜的在流,山坡隨著季節而更換衣裳,大片的村莊生死輪回著和十年前一樣。蕭紅以其深刻,細膩的筆觸真切的道出了這種死亡的感覺和它對人生命的脅迫,一切無不籠罩著死亡的影子,在這里,浸潤著對生死的思考。
二、火的冰:外冷內熱的精神內核
莊子對待萬物是“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同樣蕭紅在《生死場》中客觀冷靜的描寫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生生死死,生死輪回。她心熱,故能真切的寫出這群農人的近乎麻木的無意識的生活。眼冷,故能做冷靜的審視,即使對那些渾噩的生,無聊的死,也持平靜的態度,但背面卻是一款默默溫情。對于一個處于特殊時代又命途多舛的天才女作家,茅盾說她最主要的心境是“寂寞”,的確,蕭紅一邊在以個體生命的敏感的心靈感受著大時代的脈搏。同時又在這種敏感中蘊涵著永久的憧憬與追求。她所滋生的不是冰冷和憎惡,而是溫暖和愛。生死場就是在作者的這種溫情和愛掩蓋下的生死輪回。肖風在論述蕭紅創作風格時曾說:“蕭紅文筆的風格是清新流暢的,她能免去許多煩瑣的敘述,而直截了當又相當機敏的捕捉到最能表現人物性格或心情的生活細節。同時,她的筆端又常帶深情,有濃郁的人情味。”我想這就是蕭紅小說感人又發人深省的地方。肖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蕭紅筆端的深情。
作者的冷眼旁觀在作品中也時常出現。她對自己所描寫的人物任其自生自滅。死人死了,活人計算著怎樣活下去。她寫麻面婆的性格是“每當遇到事時,她都像一攤蠟消融下來,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爭斗,她的心像永遠貯藏著悲哀似的,她的心永遠像一塊衰弱的白棉。”不好反抗,不好爭斗,那就任其衰弱。同樣文中作者在安排其他幾個農村婦女的命運時也是一樣。讀者不難發現,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戰火彌漫,農村閉塞,農人無助的年頭,金枝是無路可走的。正是在這種常帶深情又似無情的雙重境地下,蕭紅最終完成了其內心情感的走向。
三、曠野的呼喊,朦朧的期待
《生死場》三分之二的篇幅所反映的都是東北農民貧苦無告,冷冷清清生死的問題。后面則是因這種生死而帶來的村民的反抗,其后又隨之黯淡下來,似乎并不曾有一個完滿的結局。魯迅在為之做的序言中也含蓄的指出結構的不完整性,究其原因,乃是蕭紅所描寫的生死場的內容安排非與親身經歷有關,就連義勇軍的故事也是間接聽來的。然而可能正是這種篇幅內容含量的比例,才應該是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經典的原因,才更具有可讀性。關于小說結局的問題,我想則是取取魯迅先生預言性之寫法。魯迅在《阿Q 正傳》中安排阿Q 造反不成功,因為即使阿Q 成功了,取得了革命的領導權,他也將以自己為核心重新組織起一個新的末莊封建等級結構,這便是對其后中共政權的預言。所以蕭紅能夠讓農民起來反抗便是跨出了革命勝利的第一步,如果把抗戰續寫完,那么便是畫蛇添足了,也會失去美感。事實證明,蕭紅眼光的正確性,只是它沒有親眼目睹到中國農村革命政權的真正勝利那一天,便匆匆告別了正處于苦難中的人世間。小說便在這種如曠野中的呼喊,朦朧般的期待中結束了。只留下對人和物前途和命運的無盡思索。
參考文獻:
[1]《現代文學演講集》(蕭紅研究)肖風1984年
[2]《蕭紅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3]《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作家出版社1992從刊
[4]《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作家出版社1990從刊
[5]《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