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依照文字編碼、讀者解碼和閱讀場景意義制定系統架構,一項一項的研究解析不同要素給讀者掌握文本的意義帶來的影響。我們覺得在保證廣義上的文本都成立為基礎,通過這個系統框架進行分析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文本在現在這個環境下意義的生成因素是有幫助的。
關鍵詞:古代文學;文本意義;符號編碼系統
文本意義的研究一直是歷代文學批評家篤行不倦爭辯的一個焦點,傳統的批評觀點覺得,文本的意義必須回溯到作者創作文本時的原始意義,作者的意思才是文本真正的意義;但是事實上,一旦作者創作完文本以后,該文本的的意義的形成就不是作者能夠限制的了,讀者對文本的閱讀成了文本意義產生的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古代文學文本,作者的不在場致使我們更不容易查究到作者的原本意思,在現在的閱讀情境中更不能夠被給予固定的意義。
1、文本意義的符號編碼系統
1.1作者以及本事的客觀存在
創作的背景經常影響到作者的創作意圖,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因為什么因素而生成了創作本文的想法,作者可以選擇是否把這些事在本事中交代。在許多情況下,本事(序、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協助讀者更精確的掌握本文意義,它能同文本的語言符號一同將文本的意義限制在固定的范疇里。甚至,在有些文本作品中,因為不同條件的約束,作者不得不將文本的本事利用一些很隱秘的方法和途徑藏在文本中,有的暗喻,也有的可能是寄托,婉轉的表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很多針砭時弊的詩文就這樣,然而,在這種情況在小說中更加常見和突出。要研究這些文本的本事緣由,需要在考證上下苦功夫。對于文本的本事,前人也都很重視,利用他們的研究和重視,現在我們能夠更方便和綜合的研究分析本事對文本意義產生的影響及作用。
1.2文字符號的意義特定
由于作者的離世,一個文本的意義肯定是不變的,這為文學批評及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回顧數千年的批評史,在文本的意義上,批評家們浪費了很大的精力來辯論。事實上,這種浪費是由于一個傳統的錯誤的解釋:即覺得文本的意義以及作者的創作原意應該是相同的,所以也肯定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文本的意義應該是確定的,一成不變的,應該存在一個共同的解釋。古代文學文本意義的產生過程中,一些因素在讀者閱讀的全過程中堅定不變的起著作用,主要是文本本身。文章有它自己的內在規定,如果離開了說話者的眼下,那么文本就能超越由說話者—聽話者的語境產生的歷史的、心理的以及社會的約束。作者不在場,那么文本和他所說的東西就成了解釋和理解的重點。文本有一種永久不變性,它獨立于接受主體的感知以外,而且還不依靠接受主體的審美經驗,它的結構形態也不會因為人和事的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文本一旦形成,就不在作者的掌控內了,一切組成它的文字符號都已經確定,這些文字符號層面上的文本意義也就一起被固定下來,不說作者的創作本意和讀者參與理解的活動,就只是對文本自身,其作品的結構、修辭手法、語體作風和寫作方法等等都是確定的,不管讀者加不加入作品的閱讀,這些因素都不會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一起變化,它們很多時候都限制這讀者,就算讀者有多少自己的看法,也不會把林黛玉理解成孫二娘一樣的人物。文本中的意象,其能指與所指相對應,所以不會出現把文本的意義理解的五花八門的現象,不管怎么樣都會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2、讀者的閱讀情境
讀者閱讀時所在的環境是讀者進行文本閱讀時必然存在的一個客觀因素。讀者的閱讀一定程度上還會受周圍環境的好壞的影響,讀者本身應該清楚,一個優秀的閱讀環境或者場所能夠對讀者深入閱讀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幫助——當然,讀者并不會注意到這會對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有幫助,而僅僅是認為找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能夠讓他們不受外界的影響,更加安心的讀書,可以看出,讀者還是很重視閱讀環境的。對于這一點,只要有閱讀經歷的人,都會深有體會,在嘈雜的環境里很難聚精會神的理解文本的意義。因為這個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人們就會按照環境的不同來閱讀不同的文本。不可否定,對于非常熱愛讀書的人來說,他們可以讓自己摒棄外界的干擾,全神貫注的讀書,這也是我們在理想情況下每個讀者應該具有的素質,但是由于每個人都不同,所以這種情況不可能在每個讀者身上都出現,因此,讀者所處的環境對讀者的影響應該是我們研究的內容之一。
3、文本意義的信息解碼系統
文本的鑒賞應該是建立在完成文本的意義理解的基礎之上。這其中也能突出文科和理科的差別,文科的學生不僅記下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而且還有很多人非常重視對文本的鑒賞,有的人喜歡選取詩詞中的某個詩句或者詞語,然后進行分析研究其傳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有的人喜歡列舉詩詞中出現的意象及典故,進而進行剖析。從這里可以看出,讀者對文本大致意義的理解真的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了,而且又一次證實了前文中涉及到的問題,即文本語言符號層面所確定的意義對讀者的理解是有限制作用的,正是這種限制幫助讀者在第一時間確定了文本的大體意義,從這一點看,只要文本不是特別的難理解,一般不管什么專業背景的人都可以準確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趙永生.論讀者對文本的解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2]符有明.論讀者文學閱讀的特質[J].廣西社會科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