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近幾年來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會經濟的轉型等因素影響,我國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困擾。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僅僅關系著學生這一方面,更多關系著社會的安定和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解決對策
俗話說:“民以生為本,以業為基,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就業是民生之本,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人生一大樂事。面對著人數日益上漲的求職大軍,大學生畢業面臨的就業問題也愈發嚴重。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式分析
根據2014年教育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727萬人,較上一年增加了28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而在2004年,這一數字僅為280萬人,十年增加近450萬人。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主任王玉君曾表示過,加上以前未就業的大學生,2013年或將有300萬以上大學生難以初次就業。
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發布的《2013年典范企業人才招聘狀況報告》顯示,100家典范企業計劃招聘2014屆本科應屆畢業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減少7.3%。
人數的上漲和職位供應的降低,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依據麥可思發布的2014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調查表明,“碩士女”和“本科男”的求職壓力最大。
二、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當代大學生多數存在著眼高手低,實踐能力缺乏等問題。錯誤的自我定位,導致畢業生對工作的過高期望。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盲目的追求高薪水、高福利,傾向國企和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而不顧自身的條件。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下,多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失之交臂。
由于近年來高校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更加輕松的進入大學學習。伴隨進入大學難度的不斷降低,學生的基礎高低差距越來越明顯,畢業生的質量問題也隨之而來。數量和質量的差距加大了企業在招人時選擇相對應的人才的困難程度,導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
(二)企業單位方面的因素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經驗障礙。很多單位動輒要求二到三年的工作經驗,而不注重對于人才的培養。這類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大學生只知書本知識,實踐能力的缺乏,企業單位更加傾向于現成的人才快速獲得利益而不愿意花時間培養,造成了大量的人才無用武之處。
另一方面,與大學生眼高手低所對應的是企業的眼高手低。如某一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提供的薪水以及對求職者的要求不成比例。本科生可以完成的工作,招聘要求學歷高于本科,而提供的薪水又低于高學歷者所接受的合理范圍。這種盲目的招聘導致空有職位,愿意并且可以順利完成工作要求的人無法獲得,而企業所要求的高學歷者又因為薪水等因素不愿意入職。
(三)社會方面
近年來,全球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企業受到沖擊,利潤空間不斷下滑。為了控制成本保障利益,裁員減薪成為了企業最常用也最優先考慮的方法。企業單位的用人數量降低,失業人員再就業且擁有工作經驗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進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在人情關系占很大比例的中國,很多崗位的暗箱操作情況十分嚴重,依靠關系擁有較好的工作職位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城市地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源的戶口是否為本地存在歧視現象。對于本地生源的畢業生提供便利,而對一些外地畢業生則存在各種附加限制條件,導致部分真正的人才流失而所招的部分人員又無法達到崗位需求造成一種資源的浪費。在這個就業競爭激烈的年代,缺乏一個公平公正、擇優錄取、唯才是用的就業環境,就業市場的服務保障體制尚未健全更是給處于弱勢的大學生雪上加霜。
三、解決就業難問題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是解決就業難的關鍵所在。一方面,大學生應該要學會調整心態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腳踏實地,多多鍛煉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教育體制不夠完善,真正的因材施教還無法實現,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面對種類繁多的證書考試,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選擇相應的證書提高自身含金量,避免盲目的考證。擁有正確的就業觀念和較強的自身素質,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將大大降低。
(二)企業單位應完善錄用觀念
針對大學生初入崗位存在的經驗缺乏問題,企業應當從長遠角度考慮,加大對可用人才的培養,樹立長遠的規劃。企業在錄用人員時,應當從企業崗位需求和錄用人員的狀況等多方面考慮,給予合理的工資福利待遇吸引并保留人才。放眼未來,為了公司更加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三)完善社會制度
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就業崗位的急劇減少,政府在加大力度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應該著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應當加大改革的力度,更多的關注畢業生就業問題,給予畢業生相應的保護措施。針對暗箱操作和部分城市地區的生源歧視等問題予以破除,鼓勵大學生多地區選擇就業方向,增加人才資源的流通,讓錄用制度更加透明,提高大學生就業積極性,共同打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就業市場,使人才資源更大程度的被利用。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影響著國家社會的長久發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合理的處理這一問題將大大推動社會向更加健康的方向進步。
作者簡介:劉洋,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工商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