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習漢語的人也愈來愈多,在學習漢語的學生間就存在跨文化交際現象。文化差異障礙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交際研究跨文化交際是非常必要的。對第二語言教學也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跨文化交際;習俗
一、跨文化交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指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員相互間進行的交往活動, 也指說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交際。有人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泛指所有在語言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上述定義告訴我們: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存在于有差異的語言文化背景中。關于文化背景, 霍爾曾在《無聲的語言》 一書中指出: “ 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 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來源于文化差異, 而文化差異又與參與交際的民族成員對異質隱蔽文化的無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就是說,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主要存在于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中, 其具體表現在語言文化、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上。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往往比語法使用不當或發音不準確造成的后果嚴重。在說目的語者看來,語法錯誤和語音錯誤往往是可以被原諒的,但由于語用或文化失誤造成的錯誤卻不一定能得到理解,有時甚至會上升到人格問題,被看成是一種故意的冒犯。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學習一門語言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跨文化交際案例的分析
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很多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可以就簡單的案例來進行分析,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常會告訴學生告知學生某些事該怎么做,這通常是教師關心學生的體現,但學生常會很明確簡短的回答:“我知道。”就像一位漢語教師在很認真的給一名俄羅斯的學生講應該怎樣去銀行換錢,可還沒有講完俄羅斯學生就很直白的回答道:“我知道。”這多少會讓老師感到尷尬不自在。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習慣于直接清楚地表達,而中國人更習慣于委婉地表達,也更容易接受委婉地拒絕。同時學生直白的拒絕教師的關心幫助,會讓教師感到學生很不耐煩,也是學生對教師不禮貌不尊敬的一種體現。很多留學生都很奇怪為什么中國朋友見面總會問道:“你吃了么?”當他們很認真地回答“沒吃”時,中國朋友已經走了。這讓他們無法理解,有些學生還以為中國朋友要和他一起吃飯。想這些語義無法解釋的現象教師要多加注意,在教學中要對學生講清楚,這樣學生在實際交際中才不至于鬧笑話或是影響交際。
由此可見,文化對交際行為的影響有多重要,語言教學的目的是進行有效的交際,很多時候語法或是字面的錯誤并不會影響意思的傳達和理解,并不會影響或者說致使交際失敗。交際失敗更多的是文化方面深層次因素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還有一個原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交際活動用四個字概括為“入鄉隨俗”最為貼切準確!遵照這一原則更能達到交際效果。就如,一個班級中的留學生大部分都是俄羅斯學生,只有少部分的韓國學生,而俄羅斯的男學生見面問好習慣于握手,這讓韓國學生有些不習慣,剛開始時也不知道如何與俄羅斯學生相處,知道他鼓起勇氣嘗試與俄羅斯學生握手問好后,才逐漸融入男學生當中。
三、跨文化交際對對外漢語教學意義的思考
無論我們是學習一種語言還是講授一種語言都應該考慮文化因素。要想達成交際目的就應該注重了解所用交際語言的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沖突和誤解,達成交際目的。完全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重視將語言教學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要適當的導入文化習俗與規約,這樣才能到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 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表層因素, 文化習俗是深層因素, 沃爾夫森(Wolfson) 說過,“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 對外國人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度; 相反, 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度無禮。”
有一個留學生漢語說得挺標準, 但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女知識分子, 竟然稱之為“大媽”,使對方及其女兒很不高興。他不知道“大媽” 在城市里主要用于稱呼沒有工作的家庭婦女或在居委會干一些工作的婦女。可見, 如果不懂漢文化交際習俗與規則, 漢語說得越標準, 在交際中越容易造成文化沖突。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文化教學的導入,忽視文化甚至是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學,而脫離文化跟容易造成交際的失敗甚至是交際雙方的誤解!第二語言學習的母的是進行有效地交際。那么了解文化就非常重要了。
作者簡介:石秀明(1987-),女,黑龍江雙鴨山人,黑龍江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