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主體意識在《詩經》中的具體表現充分說明了人的主體意識在先秦文學中已經有所體現。人的主體意識主要經歷了從無到有、萌芽與發展三個基本的階段。本文將文學與人學之間的結合作為文章的插入點,首先對《周公之琴舞·孝享》進行簡單的了解,然后對主體意識在文學中的體現做了簡單的闡述,最后深入探討《孝享》中關于主體意識的部分。
關鍵詞:主體意識;《周公之琴舞·孝享》;文學;先秦;覺醒
一、《周公之琴舞·孝享》
據相關文獻記載,《周公之琴舞·孝享》中提到的“周公”曾經在西周初年做過攝政王,所以《周公之琴舞》中多篇中曾經提到“王若曰”也就不難解釋了。文中的“周公”只是后人對他的一種稱呼,《孝享》是《周公之琴舞》中現存的周公作的一篇歌詩。如果說《周公之琴舞》中的各篇在《詩經》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專名的話,那么《孝享》就是“元內(納)啟”的四句歌詩的命名了。
“享”是貢獻的意思。《說文》中說到:“享,獻也。”依據《段注》的解釋:“下進上之詞也。”《爾雅·釋詁》里說:“享,獻也。”眾多文獻中對“享”的解釋都是“貢獻”的意思。“享”在當時一般出現在朝聘或者祭祀等場合,意在向王或許和祖先進獻貢品及雅樂。《尚書·梓材》中曾經這樣說:“庶邦享,做兄弟。”《周禮·大宗伯》中也提到過:“以饋食享于王。”古時候大興祭祀,目的是希望可以得到鬼神和先祖的庇佑,作為保障,以求莊稼收成、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孝”的解釋可以參見一些文學典籍,《說文》中曾經這樣提到:“孝,善事父母者。”《論語·學而》中提到:“其為人也孝悌。”“孝”在當時作為禮樂文化的基本內容出現。《尚書·康誥》中說到:“不孝不友。”《毛詩大序》中這樣描寫:“成孝敬,厚人倫。”從眾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先秦時期“孝”可以稱得上是社會生活中的第一要義。從這四句歌詩來看,我們可以將它做個大致的翻譯:不留遺憾的奉獻君主,對待父母要孝敬,祭祀祖先和朝聘王的時候要滿心歡喜,積極的效法恭敬父母的行為。
二、關于人的主體意識的界定
人的主體性是與動物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人的主體性的發展與變化成為代表人類文明整體水平的集中體現。人具有主體性意思是說人是不受自然法則支配的,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同時也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目前,整個學術界對于主體意識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是大家普遍從主體性與客體性之間的關系來進行界定。人的主體意識包含了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如果沒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那么也就談不上主體意識了。在人類的整個發展歷史中,因為受到了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自主性、能動性在人的活動中發揮的也是不夠充分的,但是總的趨勢是在向前發展的。
在我國的春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人的主體意識已經初露端倪,鄭國的子產曾經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主張。后來還有眾多儒學大家都提出了自己關于人的主體意識的理論。充分表現出我國先秦知識分子對人性自由的重視。
三、人的主體意識在《周公之琴舞·孝享》中的表現
在先秦時期,人的主體意識才剛剛開始萌芽,從《孝享》的四句歌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于祖先和君主的崇拜,這種崇拜對于祖先和君主來說是一種集體意識,但是在這種集體意識之中已經流露出了主體意識的萌芽;從人民自身來看,在崇拜的過程中已經充分發揮出了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以及創造性。
在文學史上最早產生的文學形式就是詩歌,詩歌是在古代勞動人民的勞作中逐漸形成的。《詩經》中記載了原始使時期的各種詩歌,在詩歌漫長的發展中已經可以體現出原始的人的主體意識了。可以說人主體意識從開始萌芽一直到擁有明確的主體意識的過程在《詩經》中都是有所表現的。《周公之琴舞·孝享》的四句歌詩中也可以找出關于人主體意識覺醒的東西,從字面意思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人民的崇拜思想是非常濃烈的,在豐富的崇拜思想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人的主體意識的萌芽,在崇拜的表現中充分的發揮出了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具備了這三種特性,就足以證明當時的人民是擁有主體意識的存在。
結語: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同時,人的主體意識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到成熟再到發展的階段。在先秦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學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的主體意識發展的飛躍性的階段都可以在文學中找到依據,先秦的文學中同樣可以窺見人的主體意識的發展過程。《周公之琴舞·孝享》是《周公之琴舞》中現存的周公所作的四句歌詩,從《孝享》極具簡單的歌詩中同樣可以體現出人的主體意識的發展,從《孝享》到《詩經》再到《論語》無不體現著人的主體意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曰美. 論人的主體意識在神話中的體現[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2]李學勤. 論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的結構[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
[3]姚小鷗,楊曉麗. 《周公之琴舞·孝享》篇研究[J]. 中州學刊,2013(7).
[4]姚小鷗.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與《詩經》學史的若干問題[J]. 文藝研究,2013(8).
[5]李守奎.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J]. 文物,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