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對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主權維護意識,以人為本、面向國際的人才培養理念。
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是人才培養活動的靈魂,指導著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高職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任務, 而高職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不可避免地對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推動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與改革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 高職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
高職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是社會發展、學生發展和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必然需求。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專業結構、職業崗位結構以及社會對人才結構的需求的變化。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按市場需要整合舊專業,拓展新專業,改革課程設置,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崗位技能訓練,推進校企合作,培養出社會所需的人才,有利于學生就業發展、有利于填補社會職業崗位空缺,才能在高等教育市場競爭中獲得發展的空間。
二、中外合作辦學對對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
人才培養理念體現了教育主體對教育的認識,主要包括教育主張、教育理論和教育學說。教育主體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培養過程的設計都體現了教育主體的價值取向。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對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背景下,國際間的教育互動與合作日益加強。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必將對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產生影響,在推動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與改革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教育主權維護意識。中外合作辦學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對外開放,有利于我們吸收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借鑒外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觀,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國際型人才的新路子,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合作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差異以及各自合作辦學目的的不同,中外合作辦學同時也對我們的意識形態、社會價值觀和固有的文化傳統構成了挑戰,維護教育主權的任務艱巨?!敖逃鳈嗍侵敢粐逃械奶幚砥鋰鴥冉逃聞蘸驮趪H上保持教育獨立自主的最高權力[1]。”教育主權涉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利益,是每個主權國家都必須堅決維護的基本利益。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對教育主權的確認主要通過立法來體現。已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從辦學目的、性質、申報審批、教育教學、資產財務管理、語言文字使用等方面保證了我國對外保持教育獨立自主的最高權力。隨著中國加入WTO, 國外的高等教育機構紛紛搶灘中國巨大的教育市場,其目的并不是為中國高等教育扶貧,其主要目的是攫取我國的教育資金、人才,甚至通過滲透他們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來培養他們所需要的人才。相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位于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文化輸出渠道,因此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都會通過合作辦學影響合作伙伴以及受教育的人。目前世界人才流向主要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有學者指出,當大批接受了國際化教育的人才脫穎而出時,歐美化的知識分子階層也宣告形成。他們作為社會的文化精英和技術骨干,其行為有著強烈的文化誘導作用,往往會引起社會的效仿,其結果是外來文化日益擴張,本土文化日益萎縮。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我們開放高等教育市場,允許外國辦學主體參與合作辦學的目的是通過國際化手段來增強人才競爭力,建設自己的國家。我們必須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力求做到對外開放與為我所用,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有機結合。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我們應“處理好合作與主權的關系,堅定地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合作辦學項目的達成和執行應忠實、平等。以我為主應更多地體現在中方對項目的實際參與和控制權限上,在教學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中方應在時刻提防潛在的文化殖民傾向、保持教育主權完整的前提下,融入國際教育市場。
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受“應試教育”、“專才教育”的影響,片面強調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忽視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受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受到了扼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的的核心問題就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分數唯上的“應試教育”和“專才教育”思想扭曲了教育的本質,與當前國際上提倡的創新教育理念和全面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不符合國際化的發展潮流與趨勢。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將會推動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世界高等教育思潮的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也進行了“通才教育”、“文理滲透”、“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基礎教育”、“輕分數、重能力”的教育教學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選擇性。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體現,即尊重受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和個性?!督逃巹澗V要》“20字方針”中,有“育人為本”4個字,落實到中外合作辦學中,最重要的是樹立“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面向國際的人才培養理念。從競爭的角度來看,中外合作辦學使得普通高職院校承受著更多的競爭壓力。高職院校既要迎接國內其他普通高職院校的競爭,又要面臨著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沖擊。高職院校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對有限的教育資源和管理資源的競爭,而能否在競爭中勝出取決于最終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經濟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掌握高新技術應用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也是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所欠缺的。許多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和趨勢中開始探索的。因此在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國高職院校還必須樹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理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需要大批既熟悉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又具有國際意識、合作精神、創新能力,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人才。隨著我國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大量的外資、合資、獨資企業紛紛涌入中國,搶灘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也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我國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必將不斷日益頻繁,這也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相關國際知識、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顯然,我國高?,F有的只適應本國社會需求的“本土化”培養理念,已很難涵蓋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作為教育國際化產物的中外合作辦學主動迎接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是必然選擇。日本早在19世紀70一80年代就提出了培養國際上值得信賴的日本人。 當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時,我國高職院校若不及時調整滯后的傳統人才培養理念,不但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水平的差距,甚至還可能落后于原本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國家,從而嚴重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引發我們對現有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甚至教育制度的反思,更好地學習外國經驗,調整專業與學科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教育質量,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應樹立起“以人為本”、“面向國際”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通過中外合作培養的高職人才既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國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能較好地適應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開展高職中外合作辦學是為了培養能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不僅僅是作為學生出國深造的跳板,因此學校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通過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結構、人才培養途徑、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競爭力。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