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農產品市場化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農產品市場化后,才能將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更好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融,從而加快農業業生產的開放化進程。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農產品依靠市場為其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從而圍繞價格機制形成供求雙主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格局,這樣就使農業經濟在市場競爭中能夠獲取更大的生機和活力,加快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文中對農產品市場化的基本內容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農產品市場化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模式已由市場自發實現調節,而農產品也從傳統行政指令的資源配置模式中走向市場,農業生產過程也開始不斷的融入到市場經濟體系中來,這就加快了我國農產品市場化的進程。由于農產品市場化作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其也是依賴于國家整體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而實現的,同時將市場作為其資源配置的最基本手段。
一、農產品市場化的基本內容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經濟體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經濟部門也開始融入到市場經濟體系中,實現了農產品市場化。而農產品市場化則主要包括要素投入市場化、生產過程市場化和產品銷售市場化三個環節。
農產品要素投入市場化。農產品要素投入市場化主要體現農業市場整體開放和融入到市場體系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要對農業需要的機械設備、農用化學產品的供給控制進行放開,這樣就可以加快大量的工業產品進入到農產品市場中來,加快推動農產品要素投入市場化的步伐。
農業生產環節的市場化。農業生產環節市場化需要以市場信息的流通作為指導,所以也可以將農業生產環節市場化認定為農業生產市場導向化和信息指引化,這就需要農業生產地理區域需要對整個市場體系進行開放,這樣農業生產信息才能通過農業生產鏈條進行傳達,從而作用于農業部門本身。同時也需要使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與農業市場進行融入。由于農產品要素投入市場化過程中農業機械設備和技術與工業部門已進行了良好的對接,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則可以更好的引入所需的農用機械設備和技術,同時加快農業生產過程中固定資產更新與新技術推廣工作,并與工業部門和銷售部門進行對接,以便于獲取農業生產信息。但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較長的周期性,這就導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想實現對生產對象進行調整則較具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農業生產信息化過程中則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科學的判斷性,這樣才能更好的對市場進行預測。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充分的發揮公共資源提供者的職能,為農產品生產過程信息化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這樣對于農業生產環節中對市場的趨勢的判斷才能更加科學和合理。
農業產品銷售過程的市場化。主要體現為農業產品價格的市場化。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往往偏離于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狀況,導致農業的生產積極性不高。最終出現的結果表現在大量的人才、資金從農業部門向其他部門進行流動,并最終限制農業生產部門的整體發展。農產品市場化的最終環節和落腳點是農產品銷售過程的市場化。農產品銷售環節的市場化本身需要農業產品市場直接對農業產品的需求方直接開放。需要行政管理部門將農業產品的供求雙方直接對接并完成自身的退出。
在農產品市場化實現過程中還受制于政府職能的轉換。長期以來農業資源配置模式聽命于行政指令,而在市場自主調控模式下,農業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中政府都需要合理的退出,這就需要政府加快職能轉換,完全由市場來對資源配置、產品流向和價格機制等問題進行解決。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但政府的合理退出,并不是政府完全不干擾,在這種過程中政府還需要保持有效的存在,為市場提供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防止市場出現失靈。由于農產品受制于生產周期長和需要剛性大的問題,如果單純依靠市場來進行資源配置,難免會出現滯后或是波動等情況,這必然會嚴重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安全,所以在農產品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應加快職能的轉換,充分發揮宏觀經濟調控作用,確保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農產品市場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產品市場化是國家國民經濟管理體制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市場化的存進作用,主要體現于對舊有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突破所帶來的對計劃經濟弊端的全面改進,及對市場經濟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上。
農產品市場化將減輕農民的負擔。包括農業部門在內,計劃經濟本身需要通過行政指令進行資源配置,因此,必須依賴于龐大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在進行行政式的信息傳遞過程當中,將產生巨大的信息成本并產生信息的失真,最終影響中央計劃管理部門的決策判斷,并產生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這些行政管理成本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重視重工業、輕視農業和輕工業”的基本政策環境下,嚴重增大了農民的負擔。進行市場化改革將會逐步將包含在農業生產管理部門在內的政府的行政管理機構進行削減,從而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農民本身的負擔,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經濟的生機和活力。
農業生產將直接提高農民本身的收入,帶動優質勞動要素向農業部門進行轉移。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當以不同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的兩個經濟地理區域進行相關產品的自由貿易,并實現市場的開放和相互擴大時,將產生相同勞動力取得比較桕近的勞動收入的變動趨勢,因此農民的純收入將有所增加,農業部門將有可能產生對工業部門的就業替代。大量優質的勞動力投入,將直接帶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與此同時農業部門所使用的其他要素諸如資本、土地等,在價格方面也會產生相類似的趨勢。社會資源將會向農村進行有序回流,從而促進農業經濟部門產出的增加。城鄉二元結構也會逐步被打破,形成城市帶動農村和工業反哺農業的良性互動趨勢。
農業生產過程的開放化將直接促進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科學技術的廣泛推廣。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生產規模的狹窄的特征。農業生產規模很難擴大,而且農業生產過程中先進技術的推廣和使用也很難實現。當農產品實現市場化后,農產品作為商品而不是生存所需的消耗品存在,將產生規模經濟以降成本增加利潤的現實需求,農業技術更能得到推廣和普及。從而直接促進農用科學技術的廣泛傳播,直接促進農業經濟產出的增加,實現農業的加速發展。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招商引資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