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發揮著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公信力的建設對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應盡快“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研究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對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提高政府執行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建設陽光政府,以公開促公信
大力推行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知情權。一是加強對政務公開的組織領導。各地設立專職機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定期召開政務公開工作會議,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推動政務公開工作有序進行。二是不斷擴大政務信息公開范圍。通過網站、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方式,將教育、衛生、公共交通等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以及公共政策決策、公共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信息及時、全面、主動地對外公布。三是加強對政務公開工作的監督。通過設置“政風行風”熱線、公開投訴舉報電話、建立“省(市、縣、鎮)長信箱”、簽訂目標責任書等形式來不斷健全政務公開工作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定期對各地區的政務公開工作進行考核。
(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保障公民的參與權
基層民主是保障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途徑。一是推進基層事務公開。村級重大事項以及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人、財、物等事務,通過公告、公示等形式及時、全面地向群眾公布,讓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二是規范民主決策程序。凡涉及村級的重大事項必須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決策程序各環節參加人數及贊成率必須達到一定的量化標準。行不成決議的不得進入下一環節。三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用制度約束干部群眾的行為。通過制度建設來積極推進村民自治,并不斷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
(三)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保障公民監督權
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內部的監督。對于涉及全局性問題、重要干部推薦任免和獎懲等方面的工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充分討論、民主決策。同時,要加強對執行民主集中制情況的監督,保證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充分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作用。上級紀委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約見基層單位紀委書記,進一步加強對基層單位紀檢工作的督促和指導。三是進一步發揮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作用。政府應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積極培養高素質的傳播者,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在權力監督和制約中的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擴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監督的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功效。
二、建設法治政府,以公正立公信
(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推進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設。明確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按照“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市場交易、市場監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推進政府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二是嚴格行政執法。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不斷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規范執法行為,提升執法水平。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或者搞人情執法、隨意執法。三是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對公務員的法治教育和培訓,大力提高公務員的法律思維能力。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懂法并嚴格依法辦事,帶動、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
提高政府執行力,必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和干部考評機制。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健全“職責明確、工作規范、運轉協調、執行有力”的政府執行機制,使各項工作環環相扣、緊張有序、高效運轉。同時,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對政府機關和公務員的執行力、執行過程和執行結果進行全面、科學、動態的監測和評價,并將考核結果與官員的薪酬和升降相結合,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績效考核機制,有效地提升政府執行力。只有提升了政府的執行力,才能讓公眾感受到政府是有所為的政府,才能增強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三)健全政府責任追究機制
一要完善責任追究賠償制度。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責任追究賠償制度,除了《國家賠償法》以外,沒有其它相關的法律法規。因此,應盡快健全并嚴格執行行政責任追究賠償制度,并將政府失信的懲戒責任落實到具體官員頭上,有效防制政府官員的隨意失信。二是建立公務員的信用審議制度。政府部門及各級領導要將公務員的信用情況作為績效考核、述職評議的重要指標,對公務員失信行為進行量化考核,因失信行為而被扣分者累計到達一定分數時,不得提拔任用或不得定為優秀等次。
三、建設服務政府,以服務促公信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首先,要正確界定政府的職能,通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現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效率。其次,要切實擺正政府權力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堅持走群眾路線,才能最大程度地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贏得社會的共識。最后,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從而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修訂和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相關政策,制訂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二是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大力引入社會資本,增加競爭,加大購買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政府要制定出臺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三是建立健全公眾公共服務評價體系,每年對外公布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情況,并將其完成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的目標考核內容,加快形成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格局。同時,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效果的跟蹤反饋制度,明確對公共服務活動監督的主體、內容、對象、程序和方式,規范問責操作程序,健全社情民意溝通渠道,擴大公眾在公共服務問責制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3)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和制度
一是不斷優化財政收入結構,建立與經濟發展和政府財力增長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機制,切實提高各級財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二是改革政府支出制度,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住房、公共文化、農業水利等重點領域的財政投入,確保各級財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公共服務領域,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健全公共服務財政經費的審計監督和統計公告制度,增強財政經費投入和使用的透明度。三是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為了有效調節和保障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就必須強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因經濟開發活動受限而受影響。同時,加大國內相對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支持力度,形成長效機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