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文化產業第二大國,其以確立文化立國為戰略,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打造日本特色和地區特色,培育國內外市場,協調政府與NGO的共同管理;啟示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應當以政府主導為發展模式,以戰略、促進法、特色為路徑。
一、日本開展文化產業推進政策的社會背景
日本并非從一開始就具有將文化和產業結合起來的策略意識。而政府開始關注與文化和知識相關的產業振興也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戰后的日本開始關注文化產業的契機來自于當時充斥著整個社會的亞文化。如“太陽族”、“暴走族”、“水晶族”等各式各樣的“族”以及“御宅”、“澀谷系”、“里原系”等各樣的“系”。可以說戰后的日本正是孕育這些自發的年輕人文化和反文化的最佳時期。在戰后高度消費的年代,商業的對象開始面向這些個人需求。因此,日本在如設計、時尚、休閑等諸多領域中的文化產業起初并非由國家重點支持而使其發展起來的,而是以自身生活文化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然而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日本政府開始制定出很多文化產業振興政策。其前提條件是技術革新和新市場的成立。如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和網絡寬帶的發展,網絡市場經濟逐步擴大。而日本在戰后的少子化趨勢以及1947-1949年出生的人的大量退休也是背景之一。因此人們很需要一個面向成年人的文化服務以及很期待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市場規模的擴大。于是日本充分利用文化資源,以雄厚的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的政府支持、注重培養文化產業的優秀人才、注重文化產品衍生市場的開發等機制做后盾,打造日本特色和地區特色,培育國內外市場,協調政府與NGO的共同管理。以下簡單介紹日本文化創造產業的戰略和政策。
二、旅游立國和“日本品牌”戰略
日本的文化產業振興策略與“日本品牌”戰略密不可分。“日本品牌”戰略政策當初是小泉政府在制定旅游觀光政策中提出來的。2004年11月發表的“觀光立國推進戰略會議報告書”的第二條“提高旅游革新文化的磁力”中寫道:“…觀光旅游與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等國家的綜合魅力密切相關…要有機開展產業立國、信息立國、文化立國、環境立國,讓它們成為展現這個富有魅力的觀光立國的國家印象…”具體的振興策略則是“東京的時裝周(JFW)”、“日本餐廳的海外普及以及推進機構(JRO)”的設立、設立有關日本食材、飲食文化的講座和學科、傳統文化(相撲、建筑、茶道)的振興。此外還成立JAPAN商標事業促進會,聘請專家幫助促進地方商標、工藝品的發展。此外將符合亞洲年輕人的日本印象的動漫、電影、音樂等與旅游也結合起來。之后“日本品牌”這個觀念超越了地域迅速滲透到了整個日本的文化產業策略當中。
三、知識產權立國和(電影、電視劇、音樂、出版業等)信息產業全球化戰略
知識產權立國和信息產業振興政策也和文化創造產業密切相關。日本的經濟產業省在2007年4月召開了“有關服務產業的技術革新和生產性”的研究會中不以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品質和價格差異化為目的,而是確立以最大限度發揮包含文化在內的日本潛在能力的新品牌為目的。在各樣的知識產權中,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日本的電影、動漫、游戲等信息產業在全世界廣受好評。日本國內也隨著利用網絡開展的信息文化商業活動日益高漲。這些使用不同方式開展的文化產業隨著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而順利開展。
此外,在“信息產業全球化戰略”的報告書中,將同時具有“文化”和“產業”的信息產業從作為“產業”的角度出發,即如何把“文化”與經濟價值結合起來的角度出發,再次確立了將人才、技術、資金等信息商業資源的整合、號稱商業樞紐的電子市場的構建、價值鏈的重新構建和新商業的展開作為新的目標和方向。
四、新日本樣式
“新日本樣式”是日本經濟產業部商務信息政策局提出來的、建議提高產品設計的附加值的策略。2005年5月10日日本設置了“新日本樣式·品牌推進商談會”,提出了“立足于日本的傳統文化,吸納當今社會的流行因素和機能,形成符合現代生活的日本文化品牌效應”。會上還提出了要開展6個活動,分別是:先進技術產品與傳統技藝相結合的產品開發活動、以開發新市場為目的的網絡區域構建活動、具體的商品、(電影、電視劇、音樂、出版業等)信息產業開發活動、品牌評價機制活動、感受日本(feel Japan)活動、培育品牌領導者活動、海外宣傳活動。
五、亞洲網關戰略和日本文化產業戰略
安倍晉三內閣提出的“亞洲網關戰略”指讓政府主導產業發展政策的方向性,為了吸引亞洲乃至海外諸國,讓日本在人力、資金、信息方面成為連接亞洲和世界的橋梁,同時提高日本的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具體的政策項目有3個:通過向海外展示日本魅力而擴大市場、強化文化產業的海外拓展競爭力、堅實文化產業基礎。第一個項目的具體活動內容包括表彰致力于普及日本文化的外國人、舉辦國際動漫節、日本時裝周、日本飲食文化的海外宣傳、成立“日本創意中心(Japan creative center)”、加強海外公館、獨立法人、自治體之間的聯絡和協作、在成田機場的入口處展示具有日本獨特魅力的商品、飲食文化等。第二個項目的具體內容則包括“信息產業全球化戰略”、開發優良住宅和汽車、保護國際知識產權、通過EPA提供打擊盜版策略等。第三個項目的具體內容包括支持孩子們的創作活動(設計、繪畫)、充實小中學教育中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的體驗活動、促進短期大學和綜合大學的留學生工作的開展、開展對留學生的支援活動、增加亞洲日語海外學習的場所、加強日本語能力測試等日語教育、為亞洲各國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幫助等。
總之日本的文化產業戰略是在充分考慮到與亞洲諸國的關系后而構建起來的。在這之中除了歌舞伎等傳統藝能同時也將動漫等流行文化放在了重點,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宣揚具有日本獨特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對文化的理解方式。同時在這個戰略中不容忽視的是日本還積極準備適宜于各個領域的優秀創作者開花結果的土壤,努力創造出一個可以培育各個層面的人才、讓這些創作者無論在經濟地位上還是社會地位上都可以享有好評的社會環境。
六、對中國的啟示
2009年7月,我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9月,文化部頒布《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重要內容。然而,中國的文化產業起步晚,而且長期處于混亂無人管的狀態,因此還存在以下問題:1.文化產業團體和企業雖然多,然而不夠集中。2.文化產業的資源分配機制混亂。3.文化產業就業人員素養低,人才構造欠缺合理性。4. 尚未完成文化產業連鎖。5.投資、融資機制與新興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不一致。
結合以上對日本文化產業戰略的分析可以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得出以下啟示:要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管理機制,將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的國際形象、政治、經濟形象的建立相結合,政府應加大資金以及政策上的支持。新興文化產業要代替傳統文化產業成為發展重點,同時要提高文化產業的技術創新。加強市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集中文化產業的資源,創造中國品牌效應。要使產業構造向多樣化、多領域發展。培養優秀的文化產業工作者和創作者,努力營造一個公平、活潑的社會環境。創立投資,融資的合理機制。(作者單位:安康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