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798藝術區和法國魯貝市拉弗合日藝術中心(La forge)為例,分析在后工業化時代背景下,應城市發展、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等需求,工業區改造并且重新利用的的模式及其發展趨勢。通過文獻資料從已經存在的研究中獲得理論基礎,同時,實地的考察能夠深入的并且更加直接的獲得第一手資料。對比自發性和集中性的兩種工業區改造和開發模式,以及對比純粹性和混合式的發展趨勢,發現不同發展模式下出現的問題,嘗試找出最優的工業改造和發展模式。
一、從工業時代到后工業時代
由于人類社會經濟模式的轉變,社會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人類不再需要大量的工業生產為物質生活帶來改善,而是更加關注于對精神層面的改善。工業時代和后工業城市特點一目了然,工業時代的城市,以高聳的煙囪、巨大的廠房和轟隆的及其機器的轟鳴聲為榮,而如今后工業化時代的城市形象,卻是滿眼的綠色植物,房前屋后,街角,屋頂,任何有可能種植植物的角落都會被規劃師們利用。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政府以及房地產開發商在城市范圍內搜索可發展經濟商貿的地皮,藝術、文化創意者們在城市范圍內尋找藝術的立錐之地。
北京798藝術區,又稱大山子藝術區,原為電子加工工廠,建于1951年,后因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產品無法適應新的市場,工人下崗,廠房閑置,通過低價出租廠房維持最基本的經濟需求。藝術、文化創意者們被低廉的租金、粗獷簡潔的包豪斯建筑風格和安靜的環境所吸引,使得工廠區成為一個集藝術文化創意、藝術品交易和休閑的為一體的藝術區。
魯貝(Roubaix)是一座法國北部城市,這座城市產生于工業,輝煌于工業,但是也因為工業使得整個城市衰敗。在近代曾是法國北部重要的紡織工業城市,被稱為“法國的曼徹斯特”。由于戰爭,經濟危急等諸多因素,生產成本增高,市場競爭力下降,紡織業受到嚴重影響。魯貝的拉弗合日藝術中心曾經是一個紡織工廠(Cavrois-Mahieu),始建于1887年,源源不斷的商業訂單使得這個工廠的紡織產品銷售至歐洲市場甚至世界市場上。這是一個輝煌的時期。《在1976年,紡織活動開始減少,盡管工廠仍然堅持生產,但是最終在2000年,停止了所有的紡織生產活動。在工廠輝煌的時刻,我們能夠自豪的說,在法國市場和世界市場上都能找到產自魯貝的男士西裝。 [1]》為改變城市形象,吸引旅游者,發展旅游經濟,同時為保護工業遺產和工業文化,魯貝市政府和一些文化藝術組織合作,把這個已經被廢棄的工廠改造成為一個藝術創作、交流和展示的空間,如今這個文化展示空間又被稱作是拉弗合日藝術中心(La forge)。
二、開發模式
環顧世界范圍內工廠區向藝術文化區的改造過程中,大多是兩種開發模式:自發式和集中式。
1、自發性和集中性
北京798藝術區:在我國工廠區改造起步較晚,很多都是在探索階段,大多數工廠改造案例都是自發式的。《自發式:藝術、設計工作者自行租賃閑置的舊產業建筑,進行改造而成,從事以藝術為核心的各類活動、包括居住。[2]》位于北京的798藝術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2002年開始,一批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798,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集畫廊,藝術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業為一體的多元化藝術文化空間。在這種自發式的開發和改造過程中,文化機構和眾多藝術家們是重要的參與者,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沒有政府或者某個組織機構的系統性規劃。
法國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La forge):在法國,工業化生產早于中國,工業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顯現的也相對快些,法國的城市規劃者對于工業遺產的改造以及工業文化的保護方面的重視也早于我國。我所見的法國的工業建筑區的改造多是集中性的開發模式,拉弗合日藝術中心是由政府政策支持,一個非盈利性組織(Le Non Lieu)負責組織日常的藝術文化活動,SEM公司負責改造工程,以及眾多藝術家參與。這是一個協作的過程。《在遺產保護和當代文化活動中發展聯系,尤其是針對一些藝術創意性的活動(相關的藝術造型領域、生活領域,設計領域和時裝領域),和出版領域(書籍、CD光盤、藝術品、明信片等等),同時為藝術家們提供創作與展示的空間。 [3]》改造過程中,對工廠進行的空間規劃有統一的計劃和管理,并非北京798藝術區的常年開放,這里的藝術活動是定期的。
2、保護和改造
北京798藝術區:初期,大多數藝術家們被工廠低廉的租金吸引,并非長期租用廠房,受租期和資金的限制,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藝術家們多選擇在不改變建筑原貌的基礎上使用閑置空間。這種方式有效的保存了建筑的原真性,由于有藝術家的介入,提升了舊廠房的藝術價值,但是,也因為這種沒有統一規劃性的開發,導致整個藝術區的改造得不到深入和統一。《直至2007年11月,園區環境才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級。[4]》
法國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如果我們稱北京798是“工業區”(圖1),那么我認為這里也就是個小工廠(圖2)。改造過程中,兩個相鄰的煙囪、鍋爐、車間和辦公室被保留下來。如今,紅色磚瓦結構的建筑體默默的向人們展示那個工業時代的輝煌。每年吸引很多的本地藝術家在這里進行藝術創作和展示,在2012年度,有13名藝術家在車間工作室內完成他們的藝術創作,這些藝術創作都與工業文化相關。
三、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創意產業這一新興產業會帶來城市發展的重大貢獻。引進新的產業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從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的和諧發展,有很長遠的發展趨勢,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將對周邊地區產生較強的輻射力;舊廠房的改造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來保護地方文化特色或時代文化特色;,功能性,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舊工廠改造,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城市景觀中的資源的使用,舊工業廠房為新經濟和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也節省大量社會資源;創意產業是綠色產業,并不會像工業生產那樣在產生效益的同時給周邊自然環境帶來過多的污染和破壞。根據全球空間使用情況,公共綠地和公共空間的建設,勢必會對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人文環境帶來諸多利處。在形成藝術區之后,豐富人們的日常休閑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對旅游經濟也能起到良性作用。公眾對于藝術區的關注度提高,更多的藝術家、文化創意機構關注新興的產業,關注我們所保護的工業文化遺產。這是一個理想中的藝術創意空間的良性的循環,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是會有很多的問題產生。
1、北京798藝術區:第一階段,2002年至2005年,藝術家們開始大量的進駐798工業區,工業區開始轉變為藝術創意空間;第二階段是在2005年之后,由于之前的良好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藝術機構和文化公司進駐。《2003年北京被美國《新聞周刊》入選為“世界上最有風格的12個首都”之一,而798藝術區的存在和發展是入選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法國總統希拉克的夫人納黛特·希拉克參觀798藝術區之后,把這里稱為中國正在蘇醒的標志;2006年,798藝術區被國家正式評為了“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基地”。[5]》。此時的藝術區更加的商業化,經濟性遠大于其藝術性和文化性。藝術區發展之初,藝術家們期望在喧鬧的都市中尋找到一片安靜的空間進行創作,隨著發展而增添的展示、休閑和交易的功能。如今的這個商業化氛圍濃厚的藝術區,能夠為工業遺產和文化保護進一份力,但無法提供藝術家們創作的空間。這是798藝術區開發過程中,自發式模式的一種弊端。對尤其是像798藝術區如此龐大的藝術區來說,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藝術區的改造需要統一的、明確的方向,所有的規劃和建設工作理應圍繞這個目標,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藝術區的發展偏離藝術的軌道。
2、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采用的開發模式是集中式的。非營利性組織(Le Non Lieu)為藝術區的形成指明很明確的方向,將文化元素和當代藝術的創意元素相結合。以里爾為中心的法國北部城市群,緊靠巴黎,歷史上曾以工業而聞名,但是在如今后工業時代,卻沒有什么能夠吸引和留住旅游者。于是,工業遺產和工業文化就成為了一個新興的旅游產業,新興意味著有市場,同時意味著需要宣傳、發展和時間。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正是因為缺少多元性而難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到巨大的人流。當然,在北京798藝術區的轉變之后,面對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的單一性的緩慢發展,我覺得目的明確的緩慢發展也許不是什么壞事。正是因為798藝術區太過于快速的發展,現已很難從商業化退回到藝術化。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的“緩慢”卻不是缺點,可以有時間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過快的商業化。只是由于工業遺產旅游還處于起步階段、魯貝拉弗合日藝術中心單一的創意目標,以及宣傳力度不夠等諸多因素,致使這個藝術中心還不被旅游者所知,也許它距離成為“旅游景點”需要的只是時間。
文化、藝術創意空間的長期穩定的發展需要保持其獨特的藝術文化性,單純的個性使得藝術空間無法維持和發展,但反之,豐富、多元化的藝術特性又不易控制,雖然多元化是促進藝術創意產業自由發展的有利因素,可對于一個藝術區來說,這種自由的特性很難掌控,藝術區易于淪為藝術交易的場所,商業性將會大于藝術性。文化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是很微妙的,在從工廠到藝術區的改造過程中,世界各國都還在不斷的摸索著。
(作者單位:法國里爾科學與技術大學地理與規劃學院)
作者簡介:
周爽(1989--),女,漢族,北京人,法國里爾科學與技術大學地理與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旅游規劃管理和空間增值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