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祎


從3月22日至4月1日,從北京到荷德法比四國及歐盟,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的首次歐洲出訪,書寫了中歐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的共同見證下,荷蘭時間3月23日,中國與荷蘭兩國針對農業領域簽署了多項重要合作。其中,中國最大的乳品企業伊利集團與荷蘭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達成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協議。在簽約儀式上,習近平主席建議加大中荷乳業合作力度,威廉-亞歷山大國王在致辭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企業也是伊利,他表示,中國的伊利集團不久前剛剛在荷蘭設立歐洲研發中心,為今后雙方的乳業合作打下良好基礎,建立了良好的平臺。
其實早在一個月前,中國乳業截至目前規格最高的海外研發中心——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已經在荷蘭瓦赫寧根成立。外媒認為,這次伊利海外戰略的升級,為中國的乳業全球研發打通了新的通道,未來中國乳業對全球乳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斑@是全球食品研發領域的重要信號?!?/p>
研發在歐洲的“食品硅谷”
2014年春節前夕,中國乳業迎來了一次“馬上有信心”的事件。1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蒙考察的行程中,專程赴伊利集團的液態奶生產基地視察。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對食品安全愈加重視,不斷出臺法律法規規范乳品市場發展,為乳業的健康發展進行了更好的引導,為國產乳業的信心恢復營造了更好的環境。
伊利歐洲研發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伊利集團聯手歐洲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與歐洲“食品硅谷”15000多名研發人員一起,共同打造了一個背靠荷蘭、面向歐洲的研發實體。這不僅是中國乳業與海外研發機構達成的最為重要的戰略合作之一,更是伊利繼去年新西蘭、美國、意大利三度投資后,再次向海外出手。
而據伊利歐洲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伊利歐洲研發中心不僅將與頂尖的研究機構展開合作,還將繼續承攬世界級的研究課題,并將力邀全球專家加盟研究團隊。
“在去年三次大規模的資源布局后,這次與瓦大的合作,說明伊利‘全球織網的戰略已經逐漸將重心轉向了全球研發?!鞭r業部資深乳業分析師、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對此評價:此舉能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和人才,提升中國乳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乳企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
“食品安全技術保障體系的共建對中國乳業的發展,乃至世界乳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表示,承擔這個合作項目,伊利感到責任重大,同時也充滿信心。“我們有著乳品安全研發的扎實基礎,有歐洲一流的合作伙伴,同時我們還有歐洲研發中心這個實體平臺,目前達成這一體系的關鍵技術已經成熟?!?/p>
乳業的微笑曲線
產業經濟學有一個微笑曲線理論,說的是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關系。微笑曲線從左至右分別是產業鏈上的研發環節、制造加工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而從價值鏈來看,左右兩個環節附加值更高,曲線兩端朝上,形如微笑的嘴型。根據目前全球的產業分工,越是發達國家,兩端的兩個環節就越強。我國企業要走出去實現產業升級,很大程度上就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提升。
對于中國乳業而言,就是要在研發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上加大提升力度。作為行業的領頭羊,伊利先是通過奧運和世博完成了品牌的升級,如今又開始瞄準研發環節進行全球升級,“研發端”和“品牌端”對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過,伊利的全球戰略有三步:第一步是積聚全球的品牌能量;第二步是建設全球化的產業鏈體系;第三步,就是進行全球的渠道建設。張劍秋說的這三步,用“微笑曲線”的理論來看,不啻就是從國際產業鏈中間的基礎環節向全球產業鏈兩端的“制高點”升級的過程。
這些年伊利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
據介紹,早在2007年,伊利就開始了全球化的試水。那一年,伊利向埃及出口28.8噸黃油,這是中國乳企第一次向傳統畜牧國家出口這樣大宗的乳制品。而通過這次試水,伊利感到的是樹立國際化品牌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
之后,伊利經過一系列的國際品牌塑造,提升品牌的影響力,目的是做價值鏈的高端。通過牽手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等一系列重大國際盛事,伊利迅速積累了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認識了這個來自中國內蒙古的乳品企業。
2013年是伊利海外合作的全面爆發年。在短短的半年中,伊利先后在新西蘭投資奶粉項目、與美國最大的牛奶公司DFA達成戰略合作,與意大利斯嘉達達成戰略合作,在美洲、大洋洲、歐洲都布下了重兵。而在打下這三個“樁子”之后,伊利所做的,自然就是開辦歐洲研發中心,向全球研發端延伸。
專家推測:當伊利夯實全球產業鏈的上游資源,且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之后,他將開始嘗試打通全球渠道。像電影《變形金剛3》里那樣讓美國眾多消費者真的來一次“Let me finish my Shuhua Milk”(注:“讓我喝完舒化奶?!保苍S只是個時間問題。
洋中互用,反向創新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很大程度上,中國市場的表現直接影響著跨國企業在本土的活力。而隨著中國本土經濟改革的逐步加深,中國力量正在讓全球創新格局發生著深刻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市場上逐漸涌現出了一批企業。它們的創新基于本土需求,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迅速成長為行業的領導者。面對這些企業,一些將原來的創新成果“修修補補用在中國”的西方跨國公司,正逐漸變得力不從心。
“反向創新”原本是西方視角的創新思維。最新的一個潮流是:隨著國際合作的加深,來自中國的企業,同樣開始通過“反向創新”提高自己在本土的競爭力,進而開拓國外市場——這些企業通過在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的形式,收集當地的技術和智慧,然后反哺于本土的市場需求。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成熟的經濟體,西方在研發、體系化等方面的經驗幫助企業們迅速站上了“巨人的肩膀”,而中國本土的需求則保證了,它們能夠始終向著最具增長力的方向發展。
在中荷經貿合作論壇的主題發言中,潘剛指出在“反向創新”思維的引領下,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荷蘭人,都同樣開始打破自己慣常的思維方式,引入來自另一經濟體的技術和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創新技術真正實現了雙向流動,好的產品、技術和服務,真正意義上產自全球,也走向全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