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說鄧麗君無法克隆,那是藝術良知;說鄧麗君無法超越,那是藝術無知。
超越鄧麗君?
寫下這樣的標題忽然覺得別扭而不情愿。我們這代人的耳朵就是鄧麗君給解放的,我們這代人的青春就是鄧麗君給底色的。但,類似的事正在發生著,而且還是藝術的規律,亦即“超越是王道”,由不得我們愿意還是不愿意。
早就聽說過盛燕。早就聽說過她“小鄧麗君”的外號。記得當時很不以為然,以為自1949年以來,繼吃“紅飯”、“魯飯”和“文革飯”后,無非又多了一個吃“鄧飯”的而已。然而最近有機會聽得盛燕一唱,當即驚為天人。
詞壇泰斗、鄧麗君歌曲80%以上的歌詞原創者,現年90高齡的莊奴老先生現場聽了盛燕的演唱后贊不絕口:“鄧麗君之后再沒能聽過這么優美的歌聲,現在有了盛燕,她的聲音能傳承鄧麗君的精神和歌藝”,當場題贈盛燕九個字“恭喜鄧麗君,傳承有人”。
其實對此說法,筆者是不敢茍同的。彼與鄧麗君之間,不是什么“像不像”或如業界所說“相似度達95%”的問題,就整體表現而言,她其實直接就超越了鄧麗君。但是怕口水、怕“被精神病”,我揣著這個想法始終不敢公開說,直到遇到了田文仲先生。
原鄧麗君“十億個掌聲”演唱會主持田文仲,是海外華人家喻戶曉的金牌主持,鄧麗君16歲時的歌星大決賽,他就是評委,鄧麗君去世后的墓地也由他勘定,對鄧麗君而言,可謂“生也文仲,死也文仲”,說是鄧麗君的“生死之交”,并不為過,由他來談鄧麗君應該最有說服力,但他的說辭事實上令人意外——“說鄧麗君無法克隆,那是藝術良知;說鄧麗君無法超越,那是藝術無知。”
73歲的田文仲語出驚人:當下模仿她的人多如過江之鯽,但仿真度越高,越沒有藝術價值——作為娛樂可以,作為藝術就必須超越,鄧麗君早年模仿周璇,但是她后來超越了周璇;王菲早先模仿鄧麗君,但后來就超越了鄧麗君。鄧麗君不可超越?誰說的?我看盛燕就超越了鄧麗君!原因很多,基本兩條,一,她和鄧麗君一樣是瓊瑤小說意境的“沉溺者”,浸淫越深,韻味越濃。成功的歌星,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演唱才有靈魂。二,盛燕的“中氣”更足,更充沛。鄧麗君的氣息控制已到極佳境界,但是她從小患了氣喘病,后來還死于氣喘,這種宿疾要說對歌唱——尤其對高難度歌唱——沒有影響,那是神話。
超越是王道,古今如此。田文仲的話使我想起了王羲之。王羲之的字被極致地追捧應該在唐太宗之后,貞觀以前,他的字的地位沒那么高,畢竟他的頭上還有蔡邕、張芝、鐘繇,爰至太宗即位,以九五之尊,傾全國之力推舉王羲之,從此王羲之走上了神壇,直至今日,遇到書法界的幾個大佬,剛才還在顧盼自雄,但只要一提到“王羲之”就一律呈失禁狀,一副奴相。其實事實就在那里擺著,右軍之前有張芝、鐘繇,右軍之后至少還有顏真卿、孫過庭、米南宮,顏氏以他的“雄闊壯偉”超越王,米氏則以“天真痛快”創出王羲之所沒有的境界,可見“超越”是完全可以量化的,那就是藝術的獨創性。
我們總是這樣,狂妄時,沒來由地“老亂”,以為金槍無敵,自卑時呢動輒被古人的陰魂嚇成微軟索尼,文學方面也是這樣,屈原和曹植,都曾被認為“古今莫二”地不可逾越,但事實上,李白、杜甫很輕松地就超越了他們,最有趣的是紫砂壺藝,一些高視闊步的“大師”,一提起時大彬陳曼生就恨不得下跪,這中間我看更多的是錢、是“收藏價值”在作祟吧,要說技藝,論藝術,顧景舟與呂堯臣早就超越了時大彬或陳曼生,拿呂堯臣獨創的“呂氏絞泥”來說,要把紫、紅、黃、綠四色陶泥絞在一起,形成變化無常的自然紋理,進行紫砂泥料的材質變革,這種創造,是古人能做到的嗎?
江山代有才人出。雖然階段地看,局部地看,社會每每有人才失聯期,但總趨勢畢竟是“前浪”要倒在沙灘上的。否則,人類還談什么進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