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澍敏
3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優先股試點辦法,似乎是為跌破2000點的股市托盤,股市當日漲了50多點。市場多年以來一直飽受“藍籌股”們的圈錢之苦,如果優先股試點辦法能夠最終出臺,讓那些圈錢的手伸向別處,自然是極好的,可令人不解的是當天上漲的急先鋒居然是優先股試點的“受益者”銀行和房產板塊。原來錢不夠可以隨時向市場要,獅子大開口,而回報則是近乎不需要的——中國“藍籌股”的平均股息率大大低于銀行定存,更不用說戰勝通脹率了。如今肆意圈錢的手可能要被迫收斂一些,發行優先股,必須老老實實支付股息,股息沒有吸引力,誰還會來“優先”你?可嘆的是,“優先股試點辦法”這樣把“藍籌股”關進籠子的措施,居然被市場理解為“藍籌股”的利好,這只能說,投資者們被管理層的“長期教育”教育成傻子了,以為額頭上貼一個“藍籌”的標簽,它們就是藍籌,就是市場的基石了。悲哀啊!
IPO政策微調
在證監會宣布完有關優先股試點辦法后,新股發行政策調整和創業板市場改革新政也同時發布。新股發行政策有五個方向:老股轉讓數量受限、募資使用限制放寬、由網下向網上90%的回撥新規、規范網下詢價的定價行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具體看,就是對去年11月發布的IPO新政的補丁版,堵塞了幾個漏洞、從券商機構的盤子里多分了一勺給中小投資者;對于創業板,倒是有亮點,管理層擬將創業板公司首發條件中的盈利條件由原來的連續3年盈利變為1年盈利,實際上是放寬了創業板公司的上市條件。著名的“鉆石底”專家李大霄據此判斷,“擴容步伐將提速,對估值已經很高的創業板不是好事”。這一看法倒是值得商榷。在資本市場浸淫多年的人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只有當企業到達成熟期,市盈率這桿秤才有意義。
3·15劫
每年3·15消費者權益日,股市就又多了不少黑天鵝事件,因為央視一年一度的“3·15晚會”總會爆出一些知名企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猛料。今年的黑天鵝落在了高鴻股份頭上,央視稱,高鴻股份存在制作手機預裝惡意程序、非法搜集客戶信息、惡意扣費等問題。雖然高鴻股份在第一時間將股票停牌,并發布公告澄清。但迫于事實俱在,公司無奈在3月20日公開致歉,承認存在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等問題。不出意料,公司的股價在復牌當天便大跌6.6%,令持有該股的投資者遭遇了一場無妄之災。吃一塹長一智,每年3·15,持有消費類股的投資者一定要小心了,萬一不幸中招,損失可不是一星半點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