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
“鴻蒙”一詞,來自傳說,我們的祖宗認為,最初的世界只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這種自然形成的元氣名曰“鴻蒙”。這種混沌的狀態又被叫做“鴻蒙時代”。在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趙力看來,中國水墨畫發展至今,在形形色色的美術思潮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水墨創作向觀念、語言等方面的現代化轉型,也可以看到“水墨”被視為“傳統”的一些誤解和貶低,所以在大多數當代美術的歷史敘事架構之中,水墨創作的尷尬,仿佛使得一切重新回到了“鴻蒙時代”。
為了呈現“鴻蒙”的文化景觀,由玉衡藝術中心主辦的“中國當代水墨狀態·鴻蒙變——玉衡藝術中心開幕展”,于4月19日在上海莫干山M50藝術區拉開帷幕,這個展覽將持續近兩個月。策展人趙力力邀黨震、丁蓓莉、杜小同、高茜、李軍、劉琦、馬駿、沈勤、王冠軍、張見、曾健勇、朱建忠12位當代水墨家的作品參展,力圖梳理這批畫家藝術創作的各自線索和藝術風格的軌跡。
沈勤、朱建忠是80年代新潮水墨的代表人物,前者以觀念引入為先導,力求擴張水墨的實驗邊界,后者以語言營造為核心,幻化為水墨的抒情氣質;張見、高茜是90年代之后涌現出來的水墨新生代,在創作上接續了新生代的整體文化訴求,強調了“我”的存在、“我”的表達和“我”的價值,與此同時也將“70后”的藝術特質逐漸轉化為古今融通又絲絲入扣的敘事刻畫;杜小同、曾健勇、黨震,雖然與張見、高茜在年齡上大致相仿,但是都不屬于“少年得志”的類型,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水墨創作更有個人化的志趣理想和語言內涵,杜小同的蒼茫和不羈、曾健勇的憂郁和抒情、黨震的厚重和溫情,有別于“70后”過于自我的桀驁不馴,也與喃喃自語的孤芳自賞大相徑庭;劉琦、馬俊、王冠軍、李軍、丁蓓莉,是當下最活躍的青年水墨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孤寂落寞的邊緣成長起來,出自自己內心的需要去踐行水墨的理想,他們的創作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一時的潮流追逐,而是默默堅守的個人天空。
有人說,當代中國的特征就是改變,中國文化的趨勢就是創新。作為中國當代文化最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當代水墨創作,無疑正在承擔起更為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趙力認為:在中國水墨的漫長歷史演進之中,變化既是常態,亦是法則,清代畫僧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說的這件事情。進入了20世紀,關于水墨或者水墨藝術的認識觀念的變化更為劇烈。“畫”成為了“國畫”,“美術”亦一度成為了“社會工具”,無論何種的“藝術”皆與民族國家的覺醒和社會生活的改造巨變密切相關。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形形色色的美術新潮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水墨創作向觀念、語言等方面的現代轉型,也可以看到“水墨”被視為“傳統”的某種假想而受到了貶低與孤立。時至今日,在大多數當代美術的歷史敘事結構之中,水墨創作或者是“失位”和“缺失”的,抑或是語焉不詳的,仿佛一切重新回到了那個“鴻蒙時代”。
玉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一直以來以推介新水墨市場作為自我的責任,不斷推廣和發掘新水墨藝術家。此次玉衡藝術中心首次面向公眾辦展,是想通過對當代水墨創作現狀進行概括性的展示,傳播和探討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和價值,體現了文化思考的深度和學術上的探索意識,對觀眾而言,則是了解新水墨狀態的極佳機會,可近距離接觸到當代水墨家的心路歷程和所思所想,激賞生動豐富的差異表達,確證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之間的影響互動,從而感知到現實世界中的日新月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