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蔣志洲

胡翊群
1962年4月出生,市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市委常務委員,醫學本科學歷,公共衛生碩士,主任醫師。現任瑞金-盧灣醫療聯合體副總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檢驗系副主任。
在近三十年的從醫生涯中,胡翊群獲得了無數榮譽,近三年內就先后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獎、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科技二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上海市質量金獎(個人)等一系列獎項。
“做醫生首先要有興趣,而且不能把它作為一個發財和賺錢的工具,也不能完全把它當作一種就業的途徑。”
在瑞金醫院有一個陳列室,里面有很多醫生照片,從建院開始到現在,很多人在參觀完以后都會問他同一個問題:“胡醫生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以前的醫生跟現在的醫生不一樣,以前的醫生看上去像個醫生,現在的醫生看起來不像醫生。”
“其實,我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因為老一代醫生大多數是為了理想和興趣,而現在的醫生已經不單純是為了這些,摻雜了其他的東西。當然,這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造成的,而不是某些個體的單獨行為。”
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胡翊群有些感概,也有些無奈:“我兒時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醫生,像我爺爺一樣的醫生,可現在整個社會對待醫生這個群體的態度,讓我很無奈。”
胡翊群的爺爺、父親,還有他兒子都是醫生,而且都是西醫,可以說是四代西醫世家。受益于家庭醫學環境影響,胡翊群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我爺爺應該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西醫了,他內外科都學過,后來做法醫。我父母也都是醫生,所以大家在家里談論的都是醫學方面的問題。他們談論的時候,我就在一邊聽,從來不會覺得枯燥。”

胡翊群在政協討論會上
濃厚的個人興趣和良好的家庭氛圍,奠定了胡翊群成為一名出色醫生的基礎。
胡翊群1985年參加工作,已在血液學研究領域執著奮斗了近三十年。在此期間,胡翊群經歷了幾次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十分艱難,在個人利益與全局利益沖突時,胡翊群一次次放棄小我、成全大我,為醫院的全局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卓越奉獻。
1994年,經國際血栓與止血協會遴選,胡翊群被任命主持制定與其研究領域相關的血小板疾病診治國際通用標準。這是首次由中國醫學專家主持制定血液學疾病國際標準,至今在國內尚無第二例。
2005年,為提升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的整體實力,胡翊群毅然放棄了已有多年積累的血小板領域,轉攻尚屬薄弱環節的血液紅細胞研究。如今,他領導的紅細胞缺陷診斷中心已經成為華東地區最重要的血液紅細胞研究中心。
2007年,交大醫學院力推教學改革,決定讓兼具豐富科研與教學經驗的胡翊群任教務處長。從科研轉向管理,這讓胡翊群的導師王振義教授感到頗為可惜,但胡翊群再次從大局出發,重新站到了新的起跑點上。在新的工作中,胡翊群克服重重阻力,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力推OSCE(客觀化、結構化臨床評估方式) 等改革,帶活了整個醫學院的教育,整體教學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
“與大局利益相比,個人得失可以忽略不計,我就是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胡翊群如是說。
“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是胡翊群秉持的工作作風。面對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胡翊群將“卓越績效管理”與二級甲等綜合性公立醫院相結合,在醫院等級復審和已開展的績效管理基礎上,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卓越績效管理評估”體系,并將其在醫院等級復審中進行實踐,為確定醫院在公立醫院改革醫聯體模式下的定位和“患者最安全醫院”目標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醫患關系為什么緊張?很多其實是溝通上面存在問題。以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為例,一個醫生每天要看120~150個門診病人,有的可能超過200個,醫生哪里有時間來一個個跟患者充分溝通呢?”

胡翊群在中美醫學論壇上
平均每個患者普通門診的時間只有5分鐘左右,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它真實發生在上海的各大醫院里。
胡翊群調任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做院長時,開始從管理的角度考慮,是否能夠在標準和評估上面做做文章,以此促進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隨后,他組織了10多位專家,共同分析2012版美國健康衛生行業卓越績效管理規則,結合醫院實際,編制了可能為國內醫療行業開展“卓越績效管理”提供參考的標準和進行相應“卓越績效評估”的方法。
“我所做的這些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患者在這里能夠得到安全!”
通過在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卓越績效管理”兩年的探索和實踐,醫院的定位、目標更明確,醫療服務質量逐漸提高,患者安全理念初步建立。醫院各部門和科室,將持續改進的績效管理方式應用到年度工作之中,直至民主管理和醫院文化建設,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以滿足患者的需求。

“中國的醫生和國外的醫生最本質的區別在哪里?是選拔的機制。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做醫生必須要有興趣。在中國,學生高中畢業就面臨學科選擇,更多的人會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在國外,想學醫的可能要先擁有一個學位才行,這時候學生的思想比較成熟,能夠按照自我的想法和興趣選擇。”
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框架下面,現在還做不到像國外那樣,畢竟他們已經發展了100多年。胡翊群認為,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也許就是改善醫患關系的關鍵。
在胡翊群的帶領下,醫院建立了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成立了醫療質量、病案管理、藥事、院內感染、輸血管理等委員會,積極推行與落實患者安全目標。建立和完善了質控體系和質控網絡,嚴格執行專業技術崗位準入制,加強對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控制力度。相關醫療部門還積極探索實施單病種臨床路徑管理,持續改進質量,努力提升服務水平。
努力的過程是艱辛的,結果是可喜的。從2010年起,醫院病人滿意度調查問卷數據連續四年提升,2013年的滿意度達到99.8%,創造了一個奇跡。
如今,胡翊群仍然在醫者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支撐的動力是他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勇于奉獻的精神。正如他所說的:“醫者,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