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650214)
雕塑公園是以收藏和展示城市雕塑、架上雕塑等各類雕塑作品為主要功能并以其為主要景觀特色,具有審美宣教體驗的、建有游憩設施的文化藝術專類公園。雕塑公園起源于歐洲集中雕塑展覽,進而發展到戶外雕塑,并最終形成雕塑公園。1910年,挪威建立了世界公認的首個雕塑公園——挪威奧斯陸的維格蘭雕塑公園(圖1)。進入21世紀,雕塑公園發展迅速,不僅藝術價值得到肯定,其對景觀環境以及文化發展方面的價值也逐步得以開發,至今全球較有影響的雕塑公園已達600座以上,比如比利時的拉娜雕塑公園、美國西雅圖奧林匹克雕塑公園、韓國漢城奧林匹克雕塑公園等。

圖1 挪威奧斯陸的維格蘭雕塑公園
中國雕塑公園起步較晚,最早出現的雕塑公園是1985年建成的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園1。隨后各地城市紛紛效仿建設了一些風格迥異、姿態各樣的雕塑公園,并通過和展覽、比賽、創作營銷活動相連相生,逐步從雕塑展覽向雕塑公園過渡,自然與雕塑之間的關系愈加和諧,并走進了中國人的城市公共生活。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雕塑公園約40余處,主要集中于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雕塑公園建設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比如圍繞奧運會、世博會主題建設的大型雕塑公園(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上海市靜安雕塑公園〈圖2〉),挖掘城市特有文化素材構筑城市亮點的雕塑公園(哈爾濱春水雕塑園、江西名人雕塑園),通過組織雕塑競賽活動建設雕塑公園(烏魯木齊市政府組織了“和諧發展——2009年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國際城市雕塑營暨新中國成立69年主題城市雕塑方案展”活動,遴選出62件優秀作品集中建成了烏魯木齊雕塑營),以及建設主體多樣化(個人雕塑公園——哈爾濱太陽島風景區于慶成雕塑園、企業雕塑公園——皇明集團的中國太陽谷光電雕塑公園、院校雕塑公園——沈陽師范大學司徒安國際雕塑園、科技園雕塑公園——軍營雕塑公園),雕塑公園的形式不斷擴展,雪雕、冰雕、沙雕、草雕公園層出不窮。

圖2 上海市靜安雕塑公園
雕塑公園作為雕塑藝術的聚集地,文化信息密集,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文化景觀,同時也折射出其民族精神、文化藝術氛圍、歷史風貌和地域特征。綜觀中國的雕塑公園,其功能主要有以下5種,即宣示性,用以表達政治主張、宗教信仰、學術觀點、審美取向等;景觀性,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如印度昌迪加爾“垃圾雕塑公園”;娛樂性,搭建一個平臺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如格林納達水下雕塑公園;收藏性,發揮露天雕塑博物館作用,為考證、研究社會與藝術發展提供依據。2雕塑作品的材質大致可以分為石類、金屬類和高分子纖維類,石類又可分為花崗石、沙石、大理石等,金屬類的有鑄銅、鑄鐵、不銹鋼等,高分子纖維類主要是合成樹脂、橡膠、塑料等。每種材料在雕刻類型上都有自己需注意的問題,不同的材料在不同主題思想的雕塑表達上會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在進行大型紀念碑雕塑或人物浮雕時,選用花崗石的居多,能體現出歷史的滄桑感和莊重感;金屬類中青銅比較受創作人喜愛,其腐蝕時的銅綠可以增加歷史的凝重感,能夠做出多種層次的機理效果;不銹鋼也是新時期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材料,其強烈的金屬感可以創作出青銅無法比擬的效果特點;高分子纖維類材在雕塑中也屬于新興材料,其優點是易于切割制作,價格相對便宜,但容易毀損,大多只能放于室內。

圖3 印度昌迪加爾“垃圾雕塑公園”
中國雕塑公園建設的特點,從以下幾個相對成熟的案例中可以瞥見一隅。一是北京國際雕塑公園??偯娣e約40公頃,分為東中西三區,東區為城市廣場區,以城市景觀連接都市氛圍;西區為自然山水區,以自然環境連接遠處山色;中部由地下藝術長廊相連,是城鄉景觀過渡區。園內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多件作品。景觀錯落變化,作品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雕塑作品主題多樣,能側重表現生活內容,有較多的民族形式探索,是北京國際雕塑公園的特色。二是廣州雕塑公園。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位于廣州市的中心地帶。該園以雕塑為主體,通過園林造景手法將雕塑、園林和建筑景觀要素結合起來,利用地域性文化資源,延續本地區的社會歷史文脈,成為一個有藝術感染力的市級主題公園,形成獨有文化特色,是廣州雕塑公園的突出成就。三是中山岐江公園。其是在粵中造船廠舊址上改建而成,占地11平方公里,該園是我國改造廢舊工業區的典范性景觀,它保留了造船廠的廢舊設備和周圍的自然植被,巨大的鋼鐵構架成為公園最醒目的標志。讓工業廢地變成景觀公園,用較為經濟的手段催生出社會和生態效益,解決了工業衰退后遺癥,是該公園的寶貴經驗3。

圖4 中山岐江公園
中國雕塑公園發展這么多年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與城市環境和自然景色相互映襯,改善了生硬的公共空間,為人類公共生活提供了別樣的精神享受。但是與國外成熟的雕塑公園相比,有一些突出問題值得關注。比如:精英統治占主流;總體發展不平衡;隨意性、盲目性、過度開發嚴重;對時代精神的突出和體現不夠;雕塑作品互動設計較差;后期維護滯后;雕塑藝術知識普及度不高。筆者認為作為一項公共藝術,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藝術,不僅與美學有關,更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就像阿諾德·豪澤爾所說:“最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直接觸及現實生活的問題和任務,觸及人類的經驗,總是為當代問題去尋求答案,幫助人們理解產生那些問題的環境。”4基于此,借鑒歐美成熟經驗,以下這些問題值得關注和改進。
第一,精英統治問題。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藝術界的精英統治現象仍較為明顯,導致新興藝術家創新藝術的方向主要是求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雕塑作品與大眾的溝通,“看不懂”成為成功藝術的代名詞。
第二,主題定位和特色問題。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公園應有自己特有的主題和文化特色。根據功能定位,是側重經典展示?大眾娛樂?園林景觀?宣示教育?必須擇重而選,否則容易出現雷同現象。另外,規模和特色之間的關系也是需要衡量的,雕塑公園不在求大而是要頗具特色。
第三,作品的質量和來源問題。國外雕塑公園中的作品來源是或捐贈或購買或展覽陳列,我國的大多作品通過舉辦雕塑展覽、比賽來獲得,使得我國雕塑公園中作品質量受到限制,大師級作品較少。與其相關的,作品質量就無法保障,有很多作品的設計、創意、材料與環境不服、乏善可陳。
第四,綜合效果問題。雕塑公園建設講究一個與環境、與游人的和諧關系問題。古典園林思想中有“可觀、可憩、可居、可游、可賞”的說法,雕塑公園建設也應多種方式組織藝術空間,豐富多彩。同時也要特別注重與環境的搭配問題,與自然景觀構建出整體和諧的效果是最成功的案例。
第五,科學規劃設計問題。中國的雕塑公園因“大躍進”式建設,存在很多濫建和過度開發問題。因此如何結合城市經濟實力、地域特點來開發建設相應規模、并符合城市發展需要的雕塑公園是應當首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后期管理維護問題。雕塑公園缺乏很好的管理和維護是中國的普遍現象,很多雕塑毀損嚴重,經典肖像類的雕塑面目全非,嚴重影響宣教作用;景觀性雕塑的破損也使得不再是美麗風景一隅,而成為垃圾風景。
注釋:
1.洪泉,唐慧超.論雕塑公園的發展[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24-26.
2.祁海平.華盛頓國家雕塑公園作品選[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3.陶宇.中國雕塑公園的發展觀念與模式[J].雕塑藝術.2007.03.
4.張鵬.景觀環境中的雕塑主題公園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