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杰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0002)
蒲洲發電2號鍋爐A級檢修前后試驗分析
劉群杰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0002)
本文介紹了蒲洲發電分公司2號鍋爐A級檢修前后鍋爐熱效率試驗、空氣預熱器漏風率試驗及NOX排放試驗。通過對A級檢修前后鍋爐熱效率、空預器漏風率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了A修后影響鍋爐熱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運行調整建議;對NOX排放濃度與《火電廠大氣排放標準》(GB13223-2011)對比分析,2號鍋爐脫硝改造后,NOX排放濃度達到國家要求的排放標準。
鍋爐;效率;空氣預熱器;漏風
蒲洲發電分公司2號機組為300MW亞臨界燃煤發電機組,2012年進行了A級檢修,并進行了低氮燃燒器改造、空預器漏風治理和脫硝改造。為掌握2號爐A修前的實際運行狀況,發現鍋爐存在的問題,以及考察鍋爐A級檢修、改造后的經濟性,在A級檢修前后分別進行了該爐的熱效率試驗以及空預器漏風試驗、NOX排放試驗,通過對比分析,為下一步運行調整指明了方向。
蒲洲發電分公司2×300MW機組鍋爐選用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HG-1060/17.5-YM31型亞臨界一次中間再熱自然循環汽包爐,采用美國燃燒工程公司(CE)的技術設計。鍋爐為亞臨界參數、一次中間再熱、自然循環汽包爐,采用平衡通風直流式擺動燃燒器,四角切圓燃燒方式,燃用煙煤。鍋爐最大連續負荷(即BMCR)為設計參數,鍋爐的最大連續蒸發量為1060t/h,機組負荷為300MW(即額定工況)時,鍋爐的額定蒸發量為1008t/h。
2.1 設計參數及技術規范

表2-1:鍋爐設計參數及技術規范

表3-1:不同電負荷下鍋爐熱效率試驗結果
2.2 燃燒系統
鍋爐采用四角切圓燃燒,每角共裝設十四層噴嘴,五層煤粉燃燒器,七層二次風,兩層燃燼風。每層煤粉燃燒器周圍配有周界風,在七層二次風中配有三層輕油燃燒器。煤粉燃燒器自下而上編號為A、B、C、D、E,二次風噴嘴自下而上編號為AA、AB、BC、CC、DD、DE、EE,燃燼風噴嘴自下而上編號為OF1、OF2,油層燃燒器布置在AB、BC、DE二次風燃燒器中心。每組燃燒器自下而上編號為AA、A、AB、B、BC、C、CC、DD、D、DE、E、EE、OF1和OF2。燃燼風層燃燒器擺角為+30°~-5°,煤粉燃燒器擺角為±20°,二次風燃燒器擺角為±30°。
鍋爐配5臺北京電力設備廠生產的ZGM95G型中速磨煤機,采用正壓直吹式制粉系統,每臺磨供4個一次風噴口,5臺磨共計5層供20個一次風噴口,在BMCR工況時,4臺磨煤機運行,一臺備用。
3.1 鍋爐熱效率試驗
機組負荷在300MW、270MW、240MW時,鍋爐熱效率分別為92.581%、91.926%、90.524%(詳見表3-1)。
1)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負荷在240MW時,鍋爐排煙熱損失為5.155%。隨著負荷的增加,鍋爐排煙熱損失逐漸增加。負荷270MW時,鍋爐排煙熱損失最大,為6.028%。隨后,隨著負荷的增加,鍋爐排煙損失逐漸減小。負荷300MW時,鍋爐熱排煙熱損失為5.672%。
2)負荷在240MW時,鍋爐固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為3.549%。隨著負荷的增加,鍋爐固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逐漸漸小,負荷280MW時,鍋爐固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最小,為1.0%。隨后,隨著負荷的增加,鍋爐固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逐漸增加。負荷300MW時,鍋爐固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為1.164%。
3)負荷在240MW時,鍋爐散熱損失為0.544%。隨著鍋爐負荷的增加,鍋爐散熱損失逐漸降低。負荷300MW時,鍋爐散熱損失為0.416%。
4)負荷在240MW時,鍋爐灰渣物理熱損失為0.228%。隨著鍋爐負荷的增加,鍋爐灰渣物理熱損失逐漸增加。負荷270MW時,鍋爐灰渣物理熱損失最大,為0.363%。隨后,隨著鍋爐負荷的增加,鍋爐灰渣物理熱損失逐漸減小。負荷300MW時,鍋爐灰渣物理熱損失為0.167%。
5)負荷在240MW時,鍋爐熱效率為90.524%。隨著負荷的增加,鍋爐熱效率逐漸增加。負荷300MW時,鍋爐熱效率為92.581%,但較鍋爐設計計算熱效率93.44%低0.859個百分點。影響鍋爐熱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排煙溫度對鍋爐熱效率的影響。
該爐在300MW時排煙溫度設計值126.7℃,實際138.8℃,高于設計值12℃,影響鍋爐效率約0.6個百分點,主要與二次風配風方式、磨煤機運行方式,及空氣預熱器熱端漏風有關。
(2)煤質變化對鍋爐熱效率的影響。
該爐設計煤種發熱量為21630kJ/kg,試驗中270MW、240MW時,入爐煤發熱量較設計煤種低1810~4650kJ/kg左右。據測算,煤質發熱量每變化1000kJ/kg,影響鍋爐熱效率約0.15個百分點,可見煤質變化對機組的經濟性影響非常大,電廠在購煤及配煤過程中應充分考慮。
(3)飛灰可燃物對鍋爐熱效率的影響。
由于試驗中240MW時,飛灰可燃物達到了5.94%,造成鍋爐熱效率偏低。據測算,飛灰可燃物每變化0.1個百分點,影響鍋爐熱效率約0.4個百分點,因此,在運行過程中應進行燃燒優化調整,保證鍋爐機組的經濟性。
3.2 空氣預熱器漏風試驗
在300MW電負荷下,進行了空氣預熱器漏風測試。使用煙氣分析儀測量空氣預熱器出、入口氧量,進而計算漏風系數及漏風率,結果詳見表3-2。根據《節能技術監督導則》DL/T 1052-2007規定,回轉式空氣預熱器漏風率應小于10%,測試結果表明,A、B空氣預熱器漏風系數分別為0.162、0.140,漏風率分別為12.65%、10.91%,兩側平均漏風率為11.78%,超出標準規定。

表3-2:空氣預熱器漏風測試結果
空氣預熱器漏風的大小對鍋爐機組的經濟性有著很大影響,漏風大,不但使鍋爐效率降低,并會增大風機電耗。熱端漏風率每升高0.1個百分點,影響鍋爐效率降低0.2~0.3個百分點。因此在運行生產中,要根據空氣預熱器密封系統、磨損狀況、一次風壓控制等方面進行針對性治理、優化、改造,降低空氣預熱器漏風,保證機組經濟性。
4.1 鍋爐熱效率試驗
機組負荷在300MW工況下,修正前鍋爐熱效率為91.375%,修正后鍋爐熱效率為91.460%;機組負荷在240MW工況下,修正前鍋爐熱效率為92.410%,修正后鍋爐熱效率為92.213%;機組負荷在180MW工況下,修正前鍋爐熱效率為92.484%,修正后鍋爐熱效率為92.726 %,詳見表4-1。

表4-1:額定負荷下鍋爐熱效率試驗結果
4.2 空氣預熱器漏風試驗
在300MW負荷下,進行了空氣預熱器漏風測試。使用煙氣分析儀測量空氣預熱器出、入口氧量,進而計算漏風系數及漏風率。試驗表明:機組負荷在300MW負荷下,左、右兩側的空預器風率分別為6.482%、6.923%。試驗結果詳見表4-2。

表4-2:空氣預熱器漏風測試結果
4.3 空預器入口NOX排放量的測試結果
在熱效率試驗對應的負荷下,在空預器入口測量其NOX的排放量,測量結果見表4-3。

表4-3:NOX排放量測試結果
(備注:折算到標準下的NOX排放量為折算到6%氧量下干煙氣下的NOX排放量。)
5.1 鍋爐熱效率對比分析
A修前,機組負荷在300MW、270MW、240MW時,鍋爐熱效率分別為92.581%、91.926%、90.524%。A修后,機組負荷在300MW、240MW、180MW時,鍋爐熱效率分別為91.375%、92.41%、92.484%。A級檢修后,300MW負荷時鍋爐熱效率較低,主要原因是為降低NOX的排放量,該負荷下的建議運行氧量為2.3~3.3%,試驗期間的運行氧量為2.65%,引起飛灰、底渣的含碳量較大,其中,飛灰含碳量為5.46%,較修前增加2.57%,底渣含碳量為8.21%,較修前增加1.91%,固體不完全燃燒損失2.654%,較修前增加1.49%,致使機組熱效率下降。
5.2 空預器漏風率對比分析
A修前,機組負荷在300MW負荷下,A、B空氣預熱器漏風率分別為12.65%、10.91%,平均漏風率為11.78%。A修后,機組負荷在300MW負荷下,A、B空氣預熱器漏風率分別為 6.482%、6.923%,平均漏風率為6.703%,較A修前低5.08個百分點,降幅達到43%,空預器漏風治理效果顯著。
5.3 NOX排放量分析
在300MW負荷下NOX排放量為424.25 mg/m3;在240MW負荷下的NOX排放量為513.15 mg/m3;在180MW負荷下的NOX排放量為533.3 mg/m3。在脫硝效率為82%時,對應的NOX排放量分別為76.4 mg/m3、92.4 mg/m3、96.0 mg/m3,均能滿足《火電廠大氣排放標準》(GB13223-2011)中對NOX的排放要求(標準為100 mg/m3)。
1)在300MW負荷下,運行氧量偏低,固體不完全燃燒損失偏大,致使機組熱效率下降,建議在該負荷下,在滿足NOX排放的前提下,運行氧量采用高限值,提高燃料的完全燃燒程度。
2)應對一、二次風配風進行系統地調整,嚴格控制一次風率,增加二次風量,二次風采用“兩頭大,中間小”的配風方法,既要降低飛灰和底渣的含碳量,又要控制NOX排放濃度,保障機組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環保性。
3)根據煤質和負荷變化,合理控制一次風壓,降低磨煤機中一次冷風用量,并設法消除鍋爐本體及煙道各處漏風。
4)定期化驗煤粉細度,通過調整磨煤機分離器折向擋板、磨煤機通風量等手段,控制煤粉細度在合格范圍內。
5)鍋爐定期吹灰,保持鍋爐受熱面清潔,提高傳熱效率。
6)加強燃料質量管理,把好燃料采購關,防止不合格的燃料入廠。加強燃煤混煤配煤管理,提高入爐煤混配的均勻性,使鍋爐穩定運行,保證機組的經濟性。
劉群杰(1977-),男,山西運城人,2002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熱能動力專業,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