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成鋒(云南財經大學,昆明 650221)
干中學模型的理論分析及在中國經濟增長路徑的檢驗
俞成鋒(云南財經大學,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通過一個干中學模型,分析儲蓄率、資本對技術的貢獻率、勞動力增長率變化對經濟的均衡產出增長率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估計資本對技術貢獻率的變化,發(fā)現(xiàn)該貢獻率在1978年以來先上升后下降。
【關鍵詞】干中學;儲蓄率;資本;技術;均衡產出
主流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脫胎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其中的兩大研究焦點為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處于現(xiàn)代的中國來說,經濟增長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現(xiàn)代經濟增長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新古典理論,代表人物為索洛,該理論將技術進步與儲蓄設為外生變量,主要思想是資本積累推動經濟增長,認為資本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第二是將儲蓄設為內生變量的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模型,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從而導致資本推動經濟的動力隨資本存量的增加而衰減,這兩種思想都將技術和人口增長率設為外生變量;第三是將技術進步設為內生變量的內生增長理論。經濟學家發(fā)現(xiàn)前面兩類的增長模型不能很好地解析現(xiàn)實經濟現(xiàn)象,資本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假設可能存在錯誤,如果拋棄這個基本的規(guī)律假設,可以很好地解析現(xiàn)實經濟現(xiàn)象。于是經濟學家就把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或者知識積累進行內生化,認為資本的邊際收益可能不是遞減的。索羅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但將技術進步看做是經濟的外生變量。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阿羅給出了一個用干中學來說明技術進步的內生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沿著三個方向發(fā)展。其一遵循原有的,以資本積累為核心,這時候的資本還包括人力資本,資本邊際收益可能不遞減。其二認為技術進步是我們經濟生產活動(資本存量表示)的副產品。當經濟體從積累資本的生產活動中提高了對擁有資本的生產率,從而使得資本表現(xiàn)出兩種推動經濟增長的效應:一方面增加資本能提高產出,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來自生產中的資本,從而再影響產出。這種思想就是干中學。其三將技術進步歸結為廠商有意識的活動,依賴于研發(fā)。
1.1干中學模型的建立
1.2儲蓄率的變化對產出的影響
儲蓄率可以影響資本的存量, 而資本的存量又可以影響產出水平。經濟增長的模型中, 不管是古典的還是新增長理論, 都把儲蓄率視為經濟發(fā)展的關鍵變量之一。勞均產出為:,(式11)。兩邊求對數后對時間求微分:,(式12)。式7代入為:,(式13)。
1.3變化對產出的影響
1.4勞動人口增長率對產出的影響
我們這里討論當勞動人口的增長率大于0的情形。在均衡點,當n下降的時候,根據式14,可得勞均產出的增長率也下降了。
2.1就業(yè)人數與勞均產出增長率的情況
由于就業(yè)人數統(tǒng)計方法的修改,現(xiàn)把1978—1989年,1990—2000年,2001—2011年分別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就業(yè)人數增長率先降后平,勞均產出增長率第二階段最大,其次是差距不是很大的三階段。
前面的分析沒有考慮儲蓄率的影響,它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只有水平二沒有增長效應。但也不否認儲蓄率在短時間內對經濟產生影響。儲蓄率從1978到1990年,徘徊在35%左右,從1991到2001年,儲蓄率先漲后降,從2002年開始后,儲蓄率漲得很快。在不考慮儲蓄率變化下,前面分析的結論是在第三階段,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能力下降了。如果慮了儲蓄率短時間的增長效應后,那么資本存量對技術的貢獻率在第三階段將更小。
在生產中學習,在投資中產生知識,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這就是干中學的核心思想。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生產活動(資本存量)對技術的貢獻率在減少。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開始與國外進行生產活動交流,通過引進模仿,學到的只是如何加工低端產品的加工和成熟的標準化技術。中國奉行比較優(yōu)勢的策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大量的廠商制造同種類和質量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工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通過“干中學”學到的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就慢慢衰弱了,從而能導致了生產活動對技術進步的貢獻率在減少。美國、日本和德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在擴大中間產品種類或提高中間產品質量中獨領風騷。這種水平型和垂直型創(chuàng)新導致的產品種類增加和質量提高,正是中國目前所欠缺的。
【參考文獻】
[1][美]戴維·羅默著.高級宏觀經濟學.王根蓓譯.第三版[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86—90.
[2]胡懷國.內生增長理論的產生、發(fā)展與爭論[J].寧夏社會科學,2003(2):24—30.
[3]舒元,徐現(xiàn)祥.中國經濟增長模型的設定:1952—1998[J].